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利亚随笔》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书籍,它涉及人生与社会的各个方面,从日常作息,家长里短切入。幽默是兰姆散文的精髓,因此,本文拟以《伊利亚随笔》中幽默性语言为个例,在目的论的理论基础上对刘炳善的译本展开研究,试图探讨源语幽默效果在目的语中的再现问题。刘炳善可称中国翻译史上的奇才,其深厚的中文底蕴以及出色的英文功底成就无数的翻译精品,在翻译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伊利亚随笔》汉译本有五种,从读者市场反应来看,刘炳善汉译本更为多数人所喜爱,这说明该译本具有某种独特的艺术特色,刘对幽默性语言的“充分”翻译便是其中一鲜明特色。本文在目的论三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的理论指导下,依次对译文进行分析研究,旨在解决三个问题:译者是如何在目的语文本中再现源语幽默效果?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采取了哪些翻译策略?在译文中哪些美学价值得以重创?此外,通过运用描写翻译法,对本文的另外两个中译本——1982年版的梁遇春译本和1999年版的高健译本——进行比较,以分析其幽默翻译的异同。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背景知识、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研究的预期结果。第二部即为第一章,从目的原则来探讨译者对幽默性语言的翻译。首先,对《伊利亚随笔》中的幽默语进行幽默分类,并对其中幽默的主要特点进行探讨。然后在目的原则的基础上,分析探讨了幽默翻译策略的取舍问题,指出翻译目的作为衡量策略取舍的最佳标准。第二章,从连贯原则来研究译者对幽默语言的翻译。分别从词汇,句法和篇章层来探讨刘炳善如何采用恰当的策略将幽默的效果再现于译文中,使译文读者理解原文中的幽默。第三章从忠实原则来探讨译者对幽默语的翻译。详尽地从词汇,句法和篇章层三个层面来研究刘炳善译文与原文的忠诚度,又是如何实现这种忠诚的。第四章,从情景幽默,非情景幽默两个层面来评估刘炳善的译文中幽默效果传达问题。第三部分为结论部分,在目的论的理论框架下,刘的译文是“充分”的,同时该研究也反证了目的论能够描述和解释翻译中的现象和问题,对翻译实践有一较强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