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为了保护脆弱生态系统和濒危野生动植物,建立了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自然资源利用、土地利用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等都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产生了影响。在这种背景下自然保护区保护效果就成为保护生物学关心的热点问题。目前对于中国自然保护区缺乏一个系统的整体性保护效率评估方案,本文以中国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对自然保护区内的保护植物种类及植被类型,基于遥感影像、全国植被覆盖、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物量实测数据以及自然保护区面积和地理位置及边界等信息,用Arcgis 10.4数据平台和R语言统计软件的为工具,采用GAP分析的方法评估自然保护区对全国各个植被型以及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效果,建立全国碳储量估算模型,计算2000-2015年自然保护区内植被碳储量的时空变化,从而认识自然保护区内植被固碳能力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不同植被型的覆盖很不平衡,与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不均匀相关;在当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网络中,许多像热带季雨林一样具有高度丰富植被物种的植被型呈现较低的保护比例,而像干旱气候的草甸和荒漠植被型却有较大的保护比例;国家级自然保护网络在保护比例不够高的区域都呈现出高度分散的空间分布格局,从中国的东南部到西部,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增大,破碎化的程度也逐渐降低。2.自然保护区在保护重点野生植物中起了重要作用,受到保护的重点野生植物占其总数的73%,其中包括Ⅰ级野生植物45种,占总数的87%;保护空缺野生植物共有69种(27%),其中蕨类植物种数最高,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东北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重点野生植物覆盖率比较完善,而云南、四川以及两广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仅表现出较高野生植物物种数量,同时保护空缺物种也集中分布于此。3.2000-2015年间,自然保护区内植被碳储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且相对于全国的保护比例也在不断提高;自然保护区内森林植被碳储量增长率高于草地,并且不同森林和草地植被类型也同时出现了正增长;东北地区自然保护区森林碳储量下降,而南部地区草地碳储量下降;截至到2015年,自然保护区内植被碳储量仅占全国植被碳储量的10.83%,还需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建设以增加自然保护区的碳汇功能。基于以上研究,建议扩大温带、亚热带以及热带区域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和规模,增强自然保护区之间的连通性;在机会成本低、并且拥有较高植物丰富度的地区设立自然保护区,同时可将废弃的、处于农田边缘的土地应用于自然保护区网络的扩大和建设,以提高现有自然保护区体系的整体度和完整性。对于已经被保护起来的野生植物物种需加强自然保护区生境的改进和完善,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避免过多的人为活动,提高就地保护的安全度。同时应加强自然保护区外分布的重要野生植物的保护,尤其是最主要、最濒危的Ⅰ级保护野生植物种类,重点加强对蕨类植物的保护。强化东北地区自然保护区内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制度,同时加强南方草地的保护和管理,提高全国自然保护区内草地的整体碳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