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现代哲学史中维特根斯坦是不容忽视的一位哲学家,而思想家老子、庄子在中国哲学史上颇具影响力。他们处于不同的时代,但关注焦点却产生了跨越时代的共鸣。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第二次转向——语言转向,便是由维特根斯坦等人发起的;而在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研究后期,他转而强调在语言的实际使用过程中考察语言,这与其早期倡导的逻辑经验主义大相径庭。纵观国内外学者关于老庄思想和维特根斯坦思想及理论的研究,即使有关于其前后期理论之间的联系的研究,也更多的是从其“逻辑图像论”出发探求与其后期思想的渊源,或者仅局限于探讨“语言游戏”说与其前期诸多理论之间的关系。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关注东方传统哲学与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之间的比较研究,但是从老庄思想语言哲学观点的角度来深入解读维特根斯坦从前期“可说”与“不可说”向后期“语言游戏”说转变之必然性的研究却比较少。 本研究在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中国传统哲学老庄思想的哲学脉络的角度,结合中国传统哲学的老庄思想语言哲学观进行论述分析,力图对维特根斯坦从早期“可说”和“不可说”理论转变为后期“语言游戏”说的合理性进行论述分析。 论文第一章绪论部分对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相关理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了介绍。 本文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该章首先回顾了有关“语言游戏”说的研究背景,指出对“语言游戏”说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即阶段一:自《哲学研究》在1953年出版后,最初关于“语言游戏”说的研究主要关注其本身意义的探讨;阶段二:从1958年开始,对“语言游戏”说的研究逐渐开始引发语言学其它领域的思考,例如语法学、语用学、二语习得研究、语言教学等;阶段三:从2001年开始,研究者们开始较多地关注于“语言游戏”说与维特根斯坦其它理论学说之间的比较性研究。同时该章对各个阶段的主要发现做出总结,回顾了中国传统哲学语言学观与“语言游戏”说的相关研究。最后对已有研究所取得的结论及已有相关研究的特点和不足做出总结。 在进入主题论述之前,本文第三章对老子及庄子的哲学进行了介绍,并对老子和庄子语言哲学观的异同做出了分析。该章首先指出老庄思想其观点基本一致,都对语言、思想、实在三者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随后围绕着“道”对老庄理论分别进行阐述,重点阐明老子与庄子在“道”与语言、“道”与思想、“道”与实在等方面的理论的共同之处。最后指出老庄思想语言哲学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道”不可言,语言的能力有局限性;其次,“得意忘言”,语言对认知的重要性;并指出这和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是存在共鸣的。 在第四章全文进入到对主题的论述部分。首先,该章以老庄思想语言哲学观解读维特根斯坦早期“可说”与“不可说”理论,随后以老庄思想语言哲学观解读其后期思想“语言游戏”说,最后在这两方面分析的基础上以老庄思想语言哲学观解读维特根斯坦从前期“可说”与“不可说”向后期“语言游戏”说转变之必然性。 论文第五章对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做出总结:首先,“道”是超越语言和逻辑而存在的,使用逻辑思维和语言来试图解释和说明“道”是不切实际的。维特根斯坦在语言哲学研究后期认识到:语言只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用人类的思维去理解世界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其次,早期维特根斯坦将世界划分为“可说”与“不可说”两个部分,这样的划分形式本身具有无法避免的矛盾,因此他彻底对原有“可说”与“不可说”理论做出客观反思和修正成为必然。再者,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是探究语言哲学的一个必要通道和必然选择。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和老庄的寓言故事都旨在通过形态各异的生活形式来展现语言哲学的意义。也就是说,用语言描述不可言说的世界,这是哲学对人们的要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本研究通过以中国传统哲学的老庄思想为视角论述,指出东西方哲学的可融会相通性。通过东西方哲学的参照研究,对于更加深入、具体地揭示哲学的概念,澄清哲学的问题,丰富哲学的命题和学说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本研究运用哲学解释学的方式,尝试建构沟通中西之间的哲学视界,即结合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老庄思想深入解读“语言游戏”理论的成型轨迹;最后,本研究明确了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关系的区别与联系,指出了解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沉思的基本线索是研究其后期哲学思想的重要前提。 “语言游戏”说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从形式上看,“语言游戏”说只不过是把语言比做游戏,但它解决了很多西方哲学史中令人不解的形而上学难题,尤其是“本质存在问题”,因此这一理论意义重大,成为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的灵魂。研究“语言游戏”说,对于深刻理解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有着深刻意义。文章结合中国传统哲学的老庄思想进行论述分析,表现出东西方哲学的可融汇相通性,更显出中国古代哲学的客观现实意义。笔者希望通过本研究与学界共同探索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形成的理论基础,并藉此挖掘其对当代世界语言哲学发展的理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