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视域下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研究:以《水孩子》周煦良的中译本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ql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文学是指切合儿童年龄特点、适合儿童阅读欣赏、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陈子典,2003,43);由于儿童读者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儿童文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比如,童心活现、形象可感以及寓教于乐等等(陈子典,2003,47)。受其特殊性的影响,儿童文学翻译也展现出其独特性;其一,译者要使译本再现原文中儿童文学的形象性与童真,吸引儿童读者;其二,儿童文学翻译的目标读者是儿童,这就要求儿童文学翻译的语言要具备儿童文学语言的简练通顺,以利于儿童读者的理解;这就特别要求译者发挥其主体性,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使得译本更好地被儿童读者接受。  因此,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出发,以《水孩子》周煦良的中译本为例,研究儿童文学的翻译策略。具体而言,本文将从译者主体性的译者的文化意识、读者意识、审美追求、创造意识和个性特征五个方面探究译者主体性对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本文研究发现,在译者文化意识的影响下,译者采用了归化策略。在译者读者意识的影响,译者采取了省译策略、重组策略和习语翻译。在译者审美追求的影响下,译者采用了韵律移位策略和叠词翻译策略。在译者创造意识的影响下,译者采取了增译和改译的策略。在译者个性特征的影响,译者采用了加注策略和转换策略。译者采取这些翻译策略时考虑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读者的需要、原文的童趣与形象以及译者自身的知识与情感融,从而使得译本更好地被儿童读者接受,这要归结于译者主体性的适度发挥。
其他文献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主要工具,而教师话语在外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也是语言输入和输出的重要内容。作为教师发起的活动,教师提问是主要的教学方
记者招待会是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或个人出于各种原因专为新闻记者举行的会议。其目的在于聚焦焦点问题,表明立场和态度,澄清错误的认识和传闻,以积极、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其中政
卡森·麦卡勒斯是当代最重要美国女性作家之一,对美国文学有着巨大的影响。她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其作品中充满对个体的关注,并且呈现了众多与众不同人物。存在主义哲学是关注人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社会符号学视角下诞生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立足于交际现象中的多种符号资源,在语言学界掀起了一种新型的语篇分析方法,弥补了传统语篇分析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