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桥梁,是人才培养的途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要达到优秀体育教师的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的专项课程模式是必要的保障。本研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对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现行的体育课程模式难以实现高素质、精专业的体育教师的培养。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可以概括为:1.高等院校扩招以后,增加了非师范性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降低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入学条件,导致了大量体育基础差的学生涌入了大学,造成了体育教育专业生源多、质量差的现实。2.高等教育改革一方面使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由原来的专一型转变为复合型;另一方面使体教专业课程的总课时与专业课学时被不断消减,学科门数与理论课学时不断增多。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面临着运动基础差、专业课学时少的双向挤压,这是影响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质量差的主要因素。在无法改变高校扩招、高等教育改革等大的社会环境下,如何突破有限的时间与空间的制约,寻找出适合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课程模式,从而达到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的目的是本研究的重点。为了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体育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与相关的各项素质,本研究根据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泛化、分化、巩固和提高四个阶段,把单一的体育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后训练、比赛磨合和实践应用中去,形成一个完整的体育课程模式即“学练赛用”体育大课程模式。因此,本文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体育教育专业现状概况,通过对11所普通院校的一千多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中存在的问题;2.“学练赛用”体育大课程理论探索,对“学”“练”“赛”“用”的概念做了初步界定,对四者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各自的内容、作用、相互关系以及在体育课中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3.个案研究,以重庆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网球专项课程的实施结果为例验证“学练赛用”体育大课程模式的有效性;4.大课程中“学”“练”“赛”“用”各环节的组织与考核方式;5.初步制定出了不同专项课程的弹性学时分配表区间表;6.“学练赛用”体育大课程在大中小学实施的必要性。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构建了“学练赛用”体育大课程框架;2.不同难易程度运动项目技能形成需要不同的学时;3.制订了“学练赛用”弹性学时分配区间表;4.“学练赛用”体育大课程模式在体育课中具有普遍的推广价值。并根据结论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适当的控制体育教育专业招生人数;2.依据“学练赛用”体育大课程理论完善教学环节,大力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3.整合体育课程内容,适当的增加体育术科课程学时;4.依据体育大课程理论,合理安排各个项目运动技能形成不同阶段的教学时间、内容及组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