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况周颐《蕙风词话》和王国维《人间词话》产生于晚清之际,共处于中国古代词学的终结期,具有总结性意义,学界将它们并称“晚清三大词话”。晚清三大词话的词史观,集传统词学词史观之大成,观照千年词史演变规律。本文主要探讨“晚清三大词话”词史观的三个问题:一、晚清三大词话的词史观是什么?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词史观?三、词史观在词学批评中是怎样体现的?为了解决好这三个重要问题,本文分三章展开论述:第一章从源流观、正变观、本末观、盛衰观及两宋观等方面,梳理晚清三大词话体现出的词史意识;由此而考量三大词话词史观的建构:陈廷焯是循环论的词史观,王国维是退化论的词史观,而况周颐的词史观则介于二者之间。它们既体现于对整体词史一般演变规律的认知,也体现于对具体断代词史发展状况的描述。第二章分析三大词话出现这样的词史观的根本原因。词史观反映词学观,词学观决定词史观。陈廷焯的“沉郁说”、况周颐的“词心说”和王国维的“境界说”是三人的词学核心价值观,正因为三人有不同的价值标准,才会出现词史观的差异。第三章探讨晚清三大词话词史观对其词学评点的重要影响。陈廷焯、况周颐及王国维三人拥有前所未有的最为开阔、完整的词史视野和最强烈的词史意识,他们可以自由地评点词史,形成了隔代勾连、同代相关的评点形式和词、史互勘互证的评点特色,而词史观是这种典型现象出现的重要基础。余论探讨晚清三大词话词史观的文化意义。陈廷焯、况周颐和王国维同处晚清之际,但他们却有着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三大词话词史观的差异,正是那种不同文化价值取向的征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