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往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人通过交往感知、认知世界,了解他人。随着信息化的来临,人类的交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交往手段不断多样化,而体育交往是诸多交往方式中最直接、最深刻的一种交往方式。
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和有机内容之一,具有基础理论的地位和意义。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源于他们的实践哲学。认为实践是交往的基础和内在底蕴,而实践范畴本身又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物质世界的主客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统一于人的实践过程,是实践过程中互为中介的内在环节,由此为科学阐述主体间的交往是何以可能的问题,提出了它的主体根据。马克思把人的交往视为人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的需要。作为人的本质活动,交往使人区别于动物,赋予人以一种本质属性。同时,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的人,人总是在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正是在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在心理、情感、信息等方面得到交流,受到启发,彼此取长补短,从而在相互理解、和谐共处的基础上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发展完善自己。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具有普遍性意义,它适用于分析人类交往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体育交往问题的研究是对这种时代哲学的主动回应。同时也使自身一开始就建立在比较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交往。体育交往作为人特有的一种存在方式,不仅表现为工具性,更表现为一种存在方式的自我目的性、价值的引导和超越性。首先,体育作为一种国际化的形体语言已经被世界各民族所接受、理解和使用,成为主体间交往的中介。它超越了政治、宗教、肤色、种族和语言的限制,不需要翻译,不需要解释,人们就可以自由的交流。其次,体育交往是一种关注人的生存、促进人与社会发展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活动主体获得变革生存方式、向更高存在状态迁移的动力,即,形成一种将体育运动溶入生活世界的、健康的生存方式,人们通过体育交往增进身体的活动能力,体验和确证生命的存在、形成广泛的人际关系,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和自尊、自信的提升,不断地展示其作为主体的本质力量。
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观为指导,吸收当代交往理论的合理成分,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等方法,注重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体育交往的内涵、特点、结构、功能、影响因素及发展动力等问题。
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
第一,体育交往是指在历时和现实的社会背景下,多极主体间以体育运动为客体中介,通过体育知识、信息及意义的传递和共享达到相互理解和彼此协调,进而影响或改变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实践活动。体育交往具有互为主体性、客体中介性、规范性、双向建构与双重整合等交往活动的基本特征。同时,又具有主体广泛性、身体语言中介性、交往主体与自身作为客体的对立统一性等特点。
第二,体育交往是由多极主体、中介客体等要素构成的系统结构。其结构符合“主体-客体-主体”模式。体育交往主体之所以能够面对另一极主体,是因为存在着中介客体。这一客体,是中介化的客体和客体化的中介。它向多极主体开放,与多极主体同时构成“主-客”关系。其中,任何一方主体都与中介客体作为对应范畴,相互规定。同时,不同主体通过中介客体而相关和交往,并相互建立起主体问的交往关系。体育交往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象性关系内含于多极主体的交往关系之中。而主体间的交往关系又是建立在“主-客”的对象关系基础之上的。
第三,体育交往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体育交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体现在体育交往活动促进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促进人的需要的发展、促进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促进人的个性发展等几个方面;其次,体育交往的功能表现为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体育交往活动能有效地调节社会关系、促进人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再次,体育交往活动是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第四,人的需要是人实践活动的内在原动力,人的需要与体育交往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人创造了社会,也创造了体育,体育交往活动又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人的各种需要。而人的需要的无限丰富和递进发展又不断推动体育交往活动的发展。人的需要的产生和满足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从而决定人的体育交往活动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
第五,体育交往活动和人类其他社会活动一样,从来就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它的发生和发展是受一定社会因素制约的,并在同各种社会因素的相互影响中体现其规律。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影响主体间体育交往活动的重要因素。
第六,全球化是人类当前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当代体育交往活动也呈现出全球化态势。在全球化时代,理想的体育交往应在克服人类虚拟交往弊端、弘扬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