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明确指出:目前,我国青年健康水平亟待提高和改善,部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应该加强对青年心理健康的干预和管理。中学生群体正处于自我意识的高速发展期,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升学、课业、生活、社会交往等现实压力,进而极易出现负性情绪体验,如社交焦虑。因此,如何有效的调节中学生的社交情绪,保持心理健康成为了教师和家长关注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武汉市两所中学共598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情绪调节问卷(CERQ),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以及青少年社交焦虑量表(SAD-CS),测量中学生在日常状态下的情绪调节能力,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以及社交焦虑这三个变量,考察情绪调节与社交焦虑的关系,探索其内部影响机制,并构建其作用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相应理论实施团体干预,一方面用实践检验模型,另一方面也为解决中学生社交焦虑问题上提供实践经验。研究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消极情绪调节可以正向预测青少年的社交焦虑,而积极情绪调节对青少年社交焦虑的预测不显著;(2)消极情绪调节可以负向预测青少年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而积极情绪调节可以正向预测青少年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可以负向预测个体的社交焦虑水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个体,社交焦虑水平越低;(3)在青少年群体中,消极情绪调节不仅可以直接影响了社交焦虑,还可以通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社交焦虑,即这两者之间存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0.4%;(4)基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团体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进而降低青少年的社交焦虑。在理论价值上,研究揭示了中学生群体中,情绪调节、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社交焦虑的关系,丰富了情绪调节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在实践价值上,通过检验基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团体干预效果,不仅丰富拓展了心理剧技术运用的群体和具体问题情境,而且对缓解青少年社交焦虑、提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有一定启发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