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澳门老人政策的三大领域有经济、健康和社交方面,正在不断完善养老及医疗保障,然而澳门虐老、老人自杀及空巢老人问题并不鲜见。要为老人提供整体性的服务,必须关注到生理、心理及社会三方面的问题,加强心理社会问题的探讨并提供相应的对策。 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中,空巢期是家庭生命周期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进入老年期的老人,家庭是生活的重心,亦是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而一直以来中国人均有养儿防老的思想,空巢老人缺乏家庭的支持,心理健康问题受到重视。空巢老人伴有不同程度的日常生活能力失能,长期独居易产生精神空虚、孤独、抑郁,甚至引起老年痴呆症;他们对孤独的体验可因人际交往需要、气质类型、自我认知的差异而不同。人格因素影响人的心理活动方式,从而影响人们对社会情境或社会关系的知觉、评价和理解,这些知觉的评价又进而会对孤独感的产生有所影响。国内不少研究指出人格与孤独感的关系,空巢老人的孤独感与抑郁程度显著的正相关;孤独感影响应对方式的采取及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希望从气质性乐观的人格特质的角度,探讨其对空巢老人孤独感的影响,视为人格特质,利用生活定向测验量表作测量工具;亦进一步了解不同人口学特征澳门空巢老人的乐观倾向、孤独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关系。研究为描逋性量性研究,以方便取样方式于2011年8月至2012年1月,以澳门60岁以上且没有与子女同住的老人为对象,以一般数据问卷、生活定向测验中国修订版问卷、特质应对问卷、健康自测评定量表收集资料。共派出问卷170份,回收到165份,回收率94%;有效问卷157,有效问卷率98%。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输入,结果:本研究发现澳门空巢老人乐观倾向爲中上水平(21.82±3.51)。总体孤独感(41.36+9.63);男性空巢老人的孤独感43.68±10.24),女性空巢老人的孤独感(39.58±8.78);属一般偏上孤独水平(39-44)。與一般人群比較,空巢老人更多採用积极应对(NC26.14±7.21)、較少採用消极应对(PC36.5±6.89)。空巢老人的自测健康中上水平。与空巢老人在孤独感在不同性别、子女数目、独自外出能力上的差异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而在不同职业、人际关系满意度、自我照顾能力上的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自我照顾能力、不同独自外出能力,其气质性乐观上的差异达到显著的水平。不同性别感受到宗教的影响的空巢老人在消极应对应对方式上的差异非常显著;而年龄、人际关系满意度及感受到宗教的影响的空巢老人在应对方式上的差异显著。本研究是以气质性乐观这一人格持质对空巢老人生活定向与孤独感的相关性,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说明个人人格特质与孤独感关系密切,发现空巢老人的乐观倾向愈高分其孤独感愈低。生活定向及积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呈负相关;表示乐观倾向愈高分的老人会更多探用积极的应对策略,而较少采用摘极应对方式。健康总分及其各维度均对老人的孤独感,消极应对得分呈显着负相关,而对积极应对和生活定向均呈显着正相关。孤独感,应对方式,及生活定向对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及健康总分均有显着直接预测作用。社会支持主要来源:(1)子女(2)配偶(3)其他亲人(4)朋友(5)社区中心(6)教会(7)医护人员(8)政府福利。空巢老人主要压力源丧亲的影响、经济收入、照顾家人、疾病的困扰、退休后的角色改变。而主要的社会支持源自子女、配偶、医护人员、社工、小区中心及教会,而大部份老人均认为子女及配偶是最重要的支持来源。结论:空巢老人问题不容忽视,空巢老人面临着生活保障、日常照料服务及精神慰藉问题三大挑战。须关注空巢老人的孤独感及健康问题,并针对相关影响因素给予恰当的干预,以促进空巢老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