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率传导机制在货币政策影响宏观经济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官方利率来影响市场利率,进一步引起资本成本的变化,并最终影响到企业的投资行为。近年来,我国中央银行对利率的调整逐年频繁,直观上来看,经过改革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应该更加健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效果更加显著。但是根据之前一些学者的研究,经济系统对利率的反应比较平淡,利率对投资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并不理想,呈现弱有效甚至无效的情况。在我国经济体制由管制向市场转变的过程中,利率传导机制也在进行着类似的变革。我国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探索始于1978年,经过了近40年的努力,直到2015年10月才基本完成。通过研究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不仅可以判断我国利率传导渠道畅通与否,而且还能够衡量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否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因此,本文基于企业投资视角,对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并且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合理建议,有助于从微观角度为我国货币政策研究和制定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从投资行为的角度出发研究了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传导效果。本研究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重要研究,并且介绍了利率理论的发展脉络。之后,根据现有研究并结合我国具体的货币政策和利率体系,本文将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分为了三个阶段:政策利率到市场利率;从市场利率到银行借贷利率,银行借贷利率到实体经济。在实践中,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三个传导环节的效果,目前,学术界更多地对前两个阶段进行研究,较少关注第三个阶段,而第三个阶段恰恰是决定货币政策效果好坏与否的最终环节。因此,基于企业投资行为对利率敏感性角度,结合新古典资本使用者成本模型,本文将对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第三个阶段效果的实证检验作为研究重点。检验结果显示,从总体上,我国货币政策能够通过利率有效地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但是该影响力偏弱,由于企业产权性质、企业规模、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的影响,利率传导在不同的企业之间存在着不平衡性,这反映了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存在着制度问题和结构问题。因此,要在中国建立和完善积极有效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要充分考虑到国有产权制度改革、利率政策的针对性、金融深化改革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