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人对分布于莱州湾南岸平原上的古湖泊研究较少,仅限于通过查阅历史文献资料,从历史地理角度概略地阐述了古湖泊在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该区的古湖泊,处于海陆交互的复杂环境中,受到海平面变动和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同时也受到河流变迁、地质构造变动、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形成与演变过程十分复杂。古湖泊的形成与演变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通过研究古湖泊的形成与演变能够揭示该区环境演变的特征。 本次研究将位于寿光市西北部的巨淀湖—清水泊沉积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多次野外实地考察和验证,确定了清水泊—巨淀湖的湖区范围。课题组与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合作,对湖区内的双王城水库进行了钻探研究,搜集了大量的地质钻孔资料,经沉积物岩性特征分析,绘制出双王城水库外围1Km处围绕水库的5个典型剖面(即剖面Ⅰ—Ⅰ’、Ⅱ—Ⅱ’、Ⅲ—Ⅲ’、Ⅳ一Ⅳ’和Ⅴ—Ⅴ’)的剖面图,结合沉积物粒度特征,划分出该沉积区的垂向沉积序列。通过与“莱州湾滨海平原全新统”进行地层对比并结合14C测年数据,确定了该沉积区全新世泻湖—浅海—海滩相沉积层的层位和特征,并对该层及其以上地层进行地层划分,判断出各层的沉积环境。本论文还选取其中10个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并结合邻近地区的孢粉组合特征和气候环境特征,总结出该沉积区中全新世以来气候环境演变特征。与此同时,本论文结合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重点论述了巨淀湖—清水泊、黑冢泊和别画湖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古湖泊消亡的原因,并通过参考河北平原古湖泊的演化过程,总结出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的演化规律。根据上述分析研究,再综合莱州湾南岸平原其它反映该研究区环境演变特征的要素,以及邻近的华北平原的孢粉组合,分析总结出莱州湾南岸平原中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特征。 本论文主要分六个部分: 1.绪论。介绍了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目的,并详细分析了国内在湖泊和环境演变研究方面的进展,概略地介绍了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情况。 2.研究区概况。首先,确定了研究区的范围,阐述了研究区第四纪地貌与地质状况。其次,对前人在莱州湾南岸古湖泊和环境演变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 3.湖泊沉积中环境信息的提取——以巨淀湖—清水泊为例。首先,分析巨淀湖—清水泊沉积区钻孔中沉积物的岩性特征,绘制5个典型剖面图。其次,对全新世海相层及其以上地层中的沉积物进行粒度分析,划分垂向沉积序列。再次,通过与山东半岛滨海平原全新统地层进行对比,对本沉积区地层进行划分并确定各层沉积环境。最后,对选取的10个样品进行孢粉分析,并结合“莱州湾滨海平原全新世以来的古地理环境演变”的成果,总结出巨淀湖—清水泊沉积区中全新世以来气候环境变化特征。 4.古湖泊的形成与演变。首先,从沉积学的角度论证了古湖泊形成的环境背景。其次,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和总结,从历史地理学角度阐述了巨淀湖—清水泊、黑冢泊和别画湖的历史演变过程,并分析了古湖泊消亡的原因。最后,通过与河北平原上的古湖泊进行对比,总结出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的演化规律。 5.莱州湾南岸平原中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分别阐明了莱州湾南岸平原中全新世以来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的演变过程。莱州湾南岸平原中全新世以来古湖泊与环境演变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义 6.结论。 ①该区埋深28.om以上地层自上而下分为四层:I层一粘土质粉砂和粉砂质粘土层,11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和粉砂层,Ill层——粘土质粉砂和粉砂质粘土层,IV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和粉砂混合层。 ②通过地层分析与对比,巨淀湖一清水泊沉积区埋深17.sin以上地层划分为上全新亚统手中全新亚统,埋深分男为 0m3.5~8.Zm和 3.5~8.Zmll.4~17.sin,沉积相分别为全新世上部陆相层和全新世中部海相层,分别为河湖相沉积环境和泻湖一浅海一海滩相沉积环境。 ③Ill层为全新世海相层。其中*层的上部——Ill。为泻湖一浅海相沉积。Ill层的下部——IllT为海滩一滨岸相沉积。 ④中全新世以来巨淀湖一清水泊沉积区的抱粉组合特征及环境变化特征为:中全新世早期为猪毛菜属一蒿属一香蒲属一栋属一松属一烨木属一榆属组合,气候温暖较湿润,为海滩环境:中全新世晚期为香蒲属一猪毛菜属一苔属一芦苇属一栋属一松属一麻黄属一鹅耳权属一糊术属一中华卷柏组合,气候温暖湿润,为浅海一泻湖环境;晚全新世为猪毛菜属一蒿属一黎属一松属一栋属一鹅耳权属一麻黄属一中华卷柏组合,气候温和较干旱,为滨海平原环境。气候环境呈现出从中全新世至晚全新世温暖偏湿——温暖湿润——温和干旱的演化规律。 ⑤莱州湾南岸平原的古湖泊是黄验海侵时海水进入沿海洼地,海退之后形成泻湖,并经入注河流的淡化而形成的。该区古湖泊的历史演变分为两个阶段:中全新世——湖泊的全盛时期和晚全新世——湖泊的收缩时期。气候变化、河流改道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古湖泊消亡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