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一体化一直是学术领域研究的热门议题,通过阅读文献发现,关于区域一体化的研究,绝大部分是从经济学和地理学的层面对区域一体化进行研究,而从其他学科和层面对区域一体化的研究成果较少。随着近年来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区域一体化从经济学研究范畴,不断向其他学科和领域拓展,包含的研究内容更加复杂多样,导致对其的研究已不能单独局限于经济学领域,而应该拓展思路,从其他维度和领域入手,开展相关的研究。而成绵乐地区作为四川省的核心区域之一,其区域一体化起步的时间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因此以该地区为样本,开展对该地区的区域一体化综合性研究,有较强的前瞻性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社会距离概念引入到区域一体化的研究中,以区域一体化为背景,在成绵乐地区样本采集的基础上,开展区域一体化的社会距离效应研究:通过测量同一区域内的不同城市人群之间的社会距离值的大小,反映不同城市人群间的心理隔阂程度,从个人心理层面对区域一体化的内涵进行尝试性的拓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如下:第一,依据成绵乐三地人口数量和人口流向的特征,将目标人群分为成都-绵阳以及成都-乐山两组,设计针对两组样本人群的社会距离双向测量表,测量成都-绵阳、成都-乐山两组城市居民的社会距离值;第二,通过对不同城市人群间社会距离的双向测量,弥补之前社会距离多以单向度测量为主的不足;第三,在前人研究社会距离集中于个人主观条件的基础上,引入两类客观因子,并作相应的分析。 研究发现,成都、绵阳、乐山三地城市居民间的社会距离趋于高值,且成绵间城市人群的社会距离大于成乐间城市人群的社会距离,社会距离作为被解释变量,与五项解释变量的相关性结果如下: 第一,样本人群感受到的社会距离与其社会经济地位具有明显相关性。样本人群间社会距离的变化受经济条件影响较为显著;第二,成都市样本人群感受到的社会距离与其居住地的相关性显著。在大城市中,其带来的空间隔离感加大了人之间的疏离感,影响了社会距离的变化;第三,样本人群感受到的社会距离值与个体间的高层次交互行为的次数和频率呈现负相关关系;第四,成绵乐高铁对于该地区样本人群的社会距离的变化影响不大;第五,样本人群感受到的社会距离与成绵乐区域的公共资源状况呈现负相关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