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历了短短二十年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农田瞬间被林立的高楼取代,伴随而来的是失去土地的农民和新建的新型社区。然而城市化率真的就能代表城市化水平吗?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12月,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50%,如果用城镇化率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城镇化水平的话,那么这意味着如今在中国城镇人口已经超过农村人口。然而数据真的就能代表一切吗?城市化率真的就能代表城市化水平吗?这些年的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是否就真的代表现代化的发展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功?对于这个话题,近些年来开始出现争议。一位学者就曾提出过:人的城镇化、农民的市民化才是城镇化的核心,而这当中,权益保障和产业支撑是其最重要的两个支点。现实当中的农民市民化质量才应该成为衡量城市化效果的一个标尺。我国城市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大量农民务工人员的进城务工实现的,他们在农村的土地则被流转,进行商业和工业的开发,以此达到农民的顺利安置和经济发展的双重目的。然而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美好,因为这并未考虑到农民的城市融入其实是一个系统和长期的过程。政府通过城郊的拆迁和土地征用,征占农村土地的力度越来越大,失地农民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他们既失去土地对基本生活的保障作用,同时又面临着市民化的困境。这些会在农民失地之后的重建社区的治理和发展体现出来。本研究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进行的,对一个典型的新型社区进行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研究方法获得社区第一手资料整体上把握社区在历经“村改居”后社区内部结构的变化情况和居民共同体意识的变迁,探讨在城市化进程中新型社区的内在逻辑发展问题。同时,通过在失地调查中发现“抢种”现象引发对新型社区居民市民化的困境的思考。新型社区具有区别于城市社区的独特性和过渡性,而这些特性的根源其实是不同的分工体系造成的。农民-农村-土地这样的生产方式以及生活规律是一个系统,单纯的通过变革生活空间,是难以达到真正身份上的转换的。新型社区作为关中“村改居”社区的典型社区,笔者希望通过对W社区的研究,为这类过渡型社区的发展模式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