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以来,文艺意识形态问题不断引起论争,凸显出其作为文艺学基本问题在当代文论建构中的重要性。“文艺意识形态”作为文艺理论的基础性概念,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个敏感、含混的字眼,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下,又被赋予了许多不同的意义,因而,学界对它的研究也变得更加复杂化。作为基础性的概念,“文艺意识形态”在新时期被重新讨论,特别是21世纪初围绕“文艺审美意识形态”形成的论争,显示出了这一概念的基础性地位和前提性价值,更彰显出文艺意识形态问题在文艺理论的建构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的重要角色。论文从意识形态内涵的演变出发,梳理了新时期关于文艺意识形态问题所产生的不同观点,重点探讨从“文艺审美意识形态”的论争中得到的启示,以期在某种层面上推进对文艺意识形态问题较为客观的理论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引言。主要梳理了新时期以来学术界关于文艺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现状,进一步揭示出文艺意识形态问题作为基础性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及价值。二、正文。正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过阐释文艺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文艺的“意识形态”范畴的流变,以及文革时期以后文艺意识形态论的审美转向,来阐明文艺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及当代意义,为进一步探讨文艺本质奠定基础。首先,以新时期之初重新探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为基点,主要阐述文艺意识形态问题在新时期重新提及的历史与逻辑的必然性;其次,通过梳理文艺的“意识形态”范畴的流变,从特拉西的“观念学”到马克思、恩格斯创造性的使用这一概念,再到阿尔都塞的文艺与意识形态的特殊的想象性关系,发展到伊格尔顿的“文学文本生产”的观点,都进一步揭示出“意识形态”概念的复杂性与重要性;再次,文革时期以后,学界对文艺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逐渐转向审美领域,从审美的层面研究文艺本质,纠正了“工具论”的某些弊端,摆脱了研究文艺的单一维度。第二部分:主要梳理了新时期以来关于文艺意识形态问题产生的论争。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文艺是意识形态还是社会意识形式、文艺的意识形态性和审美性哪个居于主导地位、文艺是审美意识形态还是审美意识形式等问题,本部分重点对文艺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形成及其合理性与不足之处给予了阐述与评析。第三部分: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论争得出一定的启示:首先,新时期文艺理论的研究呈现多元化格局,形成一元与多元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局面,但是,没有主体的多元化、抑或是没有多元化的主体,都是不科学的,一元化格局还应处于主导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美学的观点与史学的观点的有机统一。文艺本质的研究应该是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的有机结合,不可偏废其一;其次,任何一种随意扩大其自身适用范围的理论,都是不可取的。这种片面的理论不会科学地、完整地揭示文艺的本质问题,因此,对文艺本质问题的研究,坚持审美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科学统一才是题中之义,要防止流于片面;最后,文艺问题有自己的现实语境,不同的时代,人们对文艺本质的认识也不同,无疑会受到当时历史条件和文学自身发展状况的制约,文学研究也只有阶段性,没有永恒性。三、结语。文艺的本质属性不是由单一的因素所能决定的,对文艺本质的探讨应放到一种关系性结构——审美关系中去认识,即放到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所形成的审美反映与审美建构的动态关系结构之中,这种反映与建构的统一方法才能形成对文艺独特本质比较科学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