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证券交易所交易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s)作为一种追踪标的指数变化并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开放型基金,很像封闭型基金,但没有封闭型基金的溢折价问题,且ETF更兼具了开放型基金的优点,但不像开放型基金按资产净值交易。ETF独特的投资于标的指数成分股,以指数成分股的权重对指数进行完全复制,实现基会收益与指数涨跌基本一致的投资目标,和既可在一级市场申购赎回又可以在二级市场买卖的特点,决定了其往往会对标的指数成分股的运行状况、市场效率乃至定价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
本文通过理论研究认为 ETF 能改善其标的指数成分股的市场效率:ETF的上市增加了投资者的投资工具,吸引了投资、投机、避险、套利等各类型投资人参与ETF的交易。同时针对ETF和标的指数价格偏离的大量套利交易以及ETF知情者交易分流效应,有效得增加了市场上的公共信息,会减轻指数成分股交易信息的不对称性,不仅能改善标的指数和指数成分股的流动性,还减轻了指数成分股的波动。同时证券流动性的增加通常表现为价差的减少,并伴随着标准化交易量的增加、价格水平的提高和价格波动率的降低。
世界基金业的发展已逾百年,而中国基金业发展迄今不过十几载。从2005年2月23日全国第一档ETF——华夏上证5为OETF上市交易算起,中国ETF的发展更是只有短短两年。时至今日,国内已上市交易的ETF不过区区五只。作为国内证券市场近年来最重大的金融创新之一,50ETF的推出贯彻了国九条的思想方针,促进了基金品种创新,标志着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创新机制J下在逐步建立。而上证50指数成分股具有盈利能力强、流动性好、市盈率低等特征,并且其上市至今资产规模已超67亿,很好得吸引了各类型投资人参与ETF的交易,国内外众多机构投资者因为看好中国优质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的发展纷纷加入ETF投资者的行列,通过持有上证50ETF间接大量持有上证50指数成分股。
有鉴于此,本文运用高频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对50ETF上市前后标的指数成分股的价格波动率进行了度量,对交易量、价格水平和相对价差指标分别进行分析比较,最后通过流动性变化的多元分析找到了适合中国市场上ETF上市影响的分析模型。在度量价格波动率时,本文分别使用了代表参数模型的具有一阶滞后项的GARCH(1,1)-t模型和代表非参数模型的实际波动率模型对波动率进行了度量和比较。结果发现实际波动率模型对波动的估计效果要优于GARCH模型,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非参数模型在度量事后波动率上的优势,同时参数模型虽然在估计精度上存在不足,但基于参数模型在预测未来波动率上的优势,该类模型必将受到学界更广泛的研究。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ETF上市前后,指数成分股的价格波动率显著得下降,相对价差显著得降低,价格水平显著得提高,成交量在ETF上市前后并没有显著的改变。说明其标的指数成分股的交易中为交易的即时性支付的成本显著得降低了。实证分析的结果和我们的理论预测一致,股市交易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ETF上市交易增加了标的指数股的公开信息,价差指标的降低反映了市场的交易信息不对称程度显著降低,交易逆向选择成本显著降低,市场的微观流动性显著提高,说明ETF的上市提高了指数成分股的市场质量。
同时,实证表明价格波动率对相对价差影响最为显著。根据流动性噪声的定义,流动性噪声只是股价波动噪声中的一部分,即由于成交价的变化滞后于股票买卖报价变化而引起的价格波动。而相对价差的减少反映的正是流动性噪声的减小,价格波动率的下降则反映了股票波动噪声的减小,最终导致了价格波动率变化率对相对价差变化率有较为显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