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杂油气藏在世界占有很大比例,油气储量非常可观,对增加油气储量,维持油田稳产、高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复杂油层由于受岩性、物性、含油性、水性、侵入性、润湿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很难建立复杂油气藏的测井解释标准,解释难度较大。因此,开展岩石物理实验基础研究,进而建立适合应用的解释模型,可以为非均质性储层和复杂岩心研究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首先对研究区块的岩心进行孔、渗参数测量,与提供实验数据对比后发现一致性较好。基于相控建模的理念,采用流动单元的方法建立渗透率模型,岩性—物性划分法和流动带指数,将储层分为4类流动单元,同类流动单元具有相似的岩性和物性,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渗透率计算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运用半渗透隔板法进行岩电实验,取得了该区三个组的a、b、m、n值,并对该区三个组的岩电参数进行了分析。低磁场核磁共振岩心实验是核磁共振测井质量控制、资料处理与地质应用的基础。实验中,测量了区块低孔低渗岩心离心前后的NMR驰豫时间,分析其T2谱特征。用得到的数据计算了核磁共振孔隙度和渗透率,并与常规孔渗进行对比分析,计算结果相对较好。T2截止值的选取是确定储层相关参数的关键,本文对离心前后核磁共振T2谱做累积曲线得到T2截止值。孔隙结构综合指数与束缚水饱和度的关系,建立了束缚水饱和度与孔隙结构综合指数的模型。对比水驱前后T2谱的变化,分析其变化原因,研究了水驱前后储层参数变化规律,对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研究和注采调整措施的制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对压汞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了区块微观孔隙结构分布,并按渗透率将储层分为四种类型,对压汞束缚水饱和度进行了分析。从压汞资料分析得到:喉道半径及其分布对渗透率的影响远远大于分选系数,是储层流体渗流性能的控制因素。此外,歪度、孔隙半径等也对渗透率有影响,分选系数与渗透率成正比,即分选系数越大,渗透率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