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封闭已久的中国终于开始接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在文化上开始具有了“现代”的特征。在当时异彩纷呈的文化大潮中,出现在西方19世纪末的“世纪末文化思潮”在中国的文化氛围中找到了适宜发展的社会土壤,开启了中国文化意义上的现代大门。这股文化思潮以唯美主义、颓废主义和象征主义为精神因子,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可以鲜明地体现“世纪末思潮”氛围的典型即是20世纪30年代初以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为代表的中国“新感觉派”。西方19世纪末的文化象征实际上已成为30年代新感觉派诗人和小说家的一个重要文化背景。对中国都市现代化过程中的城市风貌,特别是都市人多维的精神世界,作了细致入微地描画。同时在艺术技巧上不断改革创新,丰富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叙述技巧。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小说转型期的一个标志和丰碑,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有着独一无二特殊的地位。现代都市生活不同于传统的农业社会,它不是稳定的线性的,而是喧嚣嘈杂,多变无序的。新感觉派在新的生活方式的背景下凭借着其特殊的话语方式为小说创作加入了现代审美品格的因子。中国新感觉派的小说创作可以作为我们考察20世纪西方现代特征对于中国都市文学影响的一个典型镜像。新时期的文学发展的背景又到了一个新的世纪之交,现代化都市进程的迅速扩张,都市人无所寄托的灵魂……世纪末情绪的再度涌现,从晚清到30年代再到90年代,李欧梵所说的三个“世纪末的华丽”中,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不断凸显,当代文学的发展以及所体现的现代性特征依然和世纪末思潮有着剪不断的联系。本文分为四大板块,世纪末文化氛围在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在内容及表现手法上的所体现的世纪末文学特征以及在当代文学中的传承与启示。试从世纪末文化思潮这一角度为切入点,希望在梳理新感觉派外部环境和内部表现的基础上,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国新感觉派——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真正完整的现代主义流派。试在西方思潮流入的背景下结合中国的时代特点,阐释中国新感觉派在都市文化与现代性审美方面的特点。结合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向,讨论新感觉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以及对当代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