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居民收入水平差距不断扩大,各地灾害频发,例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南方雪灾、2010年的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灾害等等。在这些困难和灾害面前,作为收入的第三次分配的公益慈善捐赠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慈善事业的发达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公益性捐赠需要政府的介入和支持,在影响公益性捐赠的各种因素中,税收政策的作用不容忽视。而目前我国关于公益性捐赠的税收激励政策研究还不够充分,税收政策改革的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公益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深入研究有关公益性捐赠的税收激励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选题动机、国内外研究综述以及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等。第二部分为公益性捐赠的相关理论分析。(1)界定了公益性捐赠与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并且不再区分公益和慈善之间的区别。(2)公益性捐赠的作用。笔者认为公益慈善事业在缩小社会收入差距、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3)分析有关公益性捐赠的经济学理论。其中包括公益性捐赠能够弥补公共产品的政府缺位;公益性捐赠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可以使整个社会的福利得到提高;公益性捐赠属于收入的第三次分配。(4)税收政策对公益性捐赠的作用机理。第三部分为我国公益性捐赠税收政策现实情况分析,论述了我国公益性捐赠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我国公益事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并梳理了公益性捐赠相关的税收政策内容,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我国现行公益性捐赠税收政策的缺陷,例如所得税捐赠支出扣除比例较低且不允许结转抵扣、非营利组织税收制度不健全、商品税及财产行为税政策对公益性捐赠的作用缺位等等。第四部分为公益性捐赠税收政策的国际借鉴,论述了美国、英国和日本有关公益性捐赠的税收政策,并提炼出值得我国借鉴的政策内容。第五部分为鼓励我国公益性捐赠的税收政策建议,包括完善公益性捐赠的所得税、商品税及财产税税收优惠政策,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推动公益性捐赠的发展,完善非营利组织的税收政策规定,以及完善公益性捐赠的其它配套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