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1895-1975)是前苏联著名的批评家,他所提出的对话—复调理论、狂欢化诗学在国际学术界备受关注.巴赫金理论涉及的论题很多,但对话与狂欢化理论无疑是他最主要的两大成就.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讲,对话是两个人以上的话语交流,而对话性则是独白陈述中所体现出来的话语交流.巴赫金认为,审美活动的第一因素便是"移情",即"我"应该去体验"他人"的处境,也就是与"他人"换位思考."他人"的存在及其产生的"他人话语"是独白陈述中存在"对话性"的基础.这样,审美活动中的"我"与"他人"就形成了一种内在的、任何一方不可或缺的对应、潜在的对位、对话关系."对话体"来源于古老的苏格拉底对话和梅尼普讽刺故事,它还具有现代文艺作品所体现的时空特点,表现为共时性和狂欢化.对话性体裁所产生的话语形式是双声语,小说形式是复调小说.对话性在文本中需要有相应的对话环境,即各个阶层、各种人物都能自由对话的环境,也就是"狂欢广场".巴赫金把这种由狂欢精神转为文学语言的表达形式称为"狂欢化".巴赫金所提出的对话理论是对许多其它学科的批判性发展,是对文学本质更进一步的认识,是解读现代小说的钥匙.只可惜巴赫金没有亲自分析现代小说的文本;但是,作为现代认识论的工具,他的理论对现代小说的发展和对现代小说的价值的评判,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论文尝试使用巴赫金的对话与狂欢化理论解读戴维·洛奇的小说《小世界》.通过深入的分析,该文认为巴赫金的对话与狂欢化两大概念为该小说及戴维·洛奇的其它小说提供了有益的批评视角和新的批评工具.该文除结论外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对戴维·洛奇以及他的《小世界》的批评进行了回顾并提出使用巴赫金的理论对该小说研究的可行性.第二章讨论了巴赫金的对话与狂欢化理论中一些重要术语和概念,并指出这些理论与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相关性.第三章从形式(即语言艺术与技巧)方面重新解析《小世界》,文章以诙谐的双声语特色为切入口,探索这部小说鲜明的对话性.第四章通过剖析小说中一些人物的狂欢化色彩及出人意料的明朗化结局,从内容(即叙事技巧)方面揭示了狂欢化叙事手法内在的双重本质.文章第五章对巴赫金复调理论在《小世界》中的体现加以分析.最后,文章的结论对论题作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