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各大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交通拥堵现象,极大地降低了人们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同时也提高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伴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智能交通的发展与建设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各地各政府也都在积极探索更加高效科学的交通拥堵治理模式。 基于此背景,本文着眼于智慧城市视角下,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维度依次对我国交通拥堵治理模式的发展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宏观角度,采用文献调研法对国内外超大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一般化模式及其演变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并探索智慧城市下各城市的拥堵治理模式及其演变方向;中观角度,从交通供给、交通需求和信息化技术3方面着手分析,运用基于Braess悖论的Frank-Wolfe模型对道路供给中的道路建设模式进行分析,得出城市道路供给中施行信息化的关键性作用,运用演化博弈论、经济学理论分析交通需求中信息共享程度对交通提供者与交通参与者之间最优化决策的影响,最后,探索出信息化技术在推动交通供给、交通需求均衡之间的促进作用;微观角度,运用用户大数据分析微观层面下的交通参与者的用户行为,包括出行强度、出行目的、出行时空分布、出行距离和交通结构的演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对比国内外城市交通拥堵治理主要措施和经验,识别出25个交通致堵关键成因,为具体分析交通拥堵治理模式奠定基础。 然后,以国家新晋超大城市——武汉市为例,利用25个关键交通致堵因素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分析系统要素之间及各子模块之间的因果关系,构建城市交通拥堵系统动力学的因果回路图及存量流量图;利用已建立的城市交通拥堵系统动力学模型,引入武汉市相关交通数据,进行参数估计和检验,得出武汉市未来在交通供给、交通需求和信息化技术相关的一系列演变特征,再结合演变特征制定出如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完善机动车需求管理、科学规划城市交通、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功能、引导居民出行、提高交通主体管理水平、提高驾乘人员及交通出行者交通素质的具体措施演变方向,为我国超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中交通拥堵治理模式提供了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