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蒋光慈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最初实践者。他的小说产生于五四启蒙文学思潮与革命文学思潮更迭的交替处,一出现就打着鲜明的革命文学的旗号,将文学与政治革命密切联系在了一起。以往的研究大多限于对文本中“革命加恋爱”叙事模式的分析,或是对其红色革命主题的积极意义以及对左联的影响的研究。这种以文本为基础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的失之于简单,而有的则又过于拔高了研究对象。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半期,上海小说出版界出现了一股蒋光慈热,这一点许多研究者在研究中都有提到,但并没有对此做更为深入地追究。因此,本文把蒋光慈小说的流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来研究,试图找出蒋光慈小说中哪些因素迎合了上海的市民心理。首先,本文采取文本细读的方法,把蒋光慈的小说放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半期的大背景下,结合蒋光慈一手创办的《海风周报》、《新流月报》、《时代文艺》、《拓荒者》等期刊,从蒋光慈作品特别是单行本的初版入手,把蒋光慈作品整体地作为一个文化标本进行文化研究;其次,采取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同时代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从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学和文化背景下把握蒋光慈小说的特征,为蒋光慈小说找到其在文学史中的应有位置和意义做出自己的努力。通过初步的研究,本文锁定了以下四个元素来分析研究蒋光慈小说的流行,即革命、恋爱、暴力和颓废。通过分析革命与商业的关系、革命在当时社会中的流行性与禁忌性、蒋光慈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来解读革命在二十世纪初上海市民社会中的文化意义;通过分析恋爱在社会变革时期的革命性作用、蒋光慈小说中恋爱与革命的关系,以及小说中关于身体感官刺激的书写,认为恋爱这一流行性主题对于蒋光慈小说的流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分析蒋光慈作品中的暴力话语,认为暴力元素加强了蒋光慈小说的流行,但其中泛滥的大量暴力画面与彻底改变底层人民生活境遇的革命初衷相悖;通过分析小说中弥漫的颓废情绪,认为患病的身体状况和恋死的思想倾向符合当时知识青年读者的小资化审美趣味,推动了蒋光慈小说在当时的流行。本文认为,蒋光慈小说的流行似与作品的文学性关系不大,而是与当时的文化环境、读者的阅读心理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蒋光慈小说热,不仅仅是一个文学现象、政治现象,更是一个突出的文化现象。正因为蒋光慈小说中存在的这些具有流行性的元素,才具有了许多不同于其他革命文学的异质成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