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肝胆外科近5年的肝脏不典型增生结节的临床资料,探讨肝细胞不典型增生结节的临床特点和诊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肝胆外科收治29例肝脏不典型增生结节患者(其中10例伴发局灶癌变)的临床资料。就诊患者多无明显临床症状(20/29),所有患者化验检查包括肝功能,甲胎蛋白(AFP),乙肝五项及丙肝抗体,影像学检查以CT为主,结合超声和MRI。所有患者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其他治疗包括微波消融术,经导管介入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术),经肝动脉或门静脉DDS泵植入术。本文将重点研究肝脏不典型增生结节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结果:1.大部分患者(19/29)较集中地分布于46~65岁之间。不伴癌变者平均年龄48.8±14.8岁,伴发癌变者平均年龄63.0±6.8岁,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5)。2.不伴癌变者19例,男女比例为16:3;伴发癌变患者10例,均为男性,无女性患者。3.AFP正常者有6例伴发癌变(6/17),轻度升高者(最高者43.33ng/ml)有4例伴发癌变(4/6)。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HBsAg阳性者癌变发生率(10/22)明显高于HBsAg阴性者(0/7)。5.肝硬化患者的癌变率(13/23)高于无肝硬化者(0/6)。6.B超检查,12枚无癌变结节表现为:强回声8枚,低回声4枚;5枚伴癌变结节表现为:强回声1枚,低回声4枚。7.CT扫描,17例不伴癌变者中,平扫13例低密度、增强扫描后动脉期10例轻度强化、5例明显强化、静脉期和延迟期15例等密度;7例伴癌变者平扫与静脉期变化与不伴癌变者接近,动脉期有6例明显强化,1例强化不明显者。8.MRI检查,7例不伴癌变者中,T1WI低或稍低信号4例、高或稍高信号3例,T2WI低信号1例、高或稍高6例,增强扫描后,可见动脉期强化,静脉期及延时期呈等低信号;伴发癌变者的MRI表现为T1WI、T2WI均为高信号,增强后动脉期强化,静脉期及延时期呈等低信号。9.本研究中,4例肝脏不典型增生结节患者,在术后1年半至2年半的时间里行CT检查发现肝脏其他部位有新发病灶(癌灶),其中3例HBsAg阳性,1例HBsAg阴性,4例患者AFP正常或轻度升高,1例行二次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示:不典型增生区域性癌变。3例均行次数不等介入治疗,随诊AFP波动于10.44~61.37ng/ml之间。随访4例患者健在。结论:1.本研究中肝细胞不典型增生结节及其癌变的好发年龄段为46~65岁,且随年龄增加,癌变几率增加。2.肝细胞不典型增生结节好发于男性病人,男性病人发生癌变的危险性高于女性。3.甲胎蛋白(AFP)对肝细胞不典型增生结节及其是否伴发癌变缺乏敏感性及特异性。4.HBsAg阳性和肝硬化是肝脏不典型增生结节及其发生癌变的高危因素。5.肝脏不典型增生结节超声表现多为强回声,如果表现为低回声,则癌变可能性大;CT扫描多表现为平扫低密度,强化后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为等密度,当增强扫描后动脉期强化变得明显,则癌变的可能性增大;MRI扫描多表现为T1WI呈高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静脉期及延时期呈等信号,当信号出现变化时提示癌变可能。6.考虑到肝脏不典型增生结节的癌前病变特征,因此建议,特别是对伴高危因素者,主张采取手术治疗;不宜手术者,可行体外微波或射频消融术;术后病人亦应严密随访;伴癌变者则按照肝癌治疗原则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