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论文主要内容是对中国明末清初时期和朝鲜中后期的写实性肖像画的绘画技法和形象表现方式的比较研究。明末清初和朝鲜中后期是两国绘画史上写实性肖像画的技法发展的主要时期。中国,大致16世纪到18世纪的明末清初时期写实性肖像画在宫廷,民间里广范围发展,主要做纪念或做祭祀的功能制作。韩国,朝鲜时代,由于儒家观念是当时的政治,社会理念的思想基础,17,18世纪在宫廷和官吏的统治阶级里发展的韩国的写实性肖像画,其功能是跟中国的一样做祭祀为主。画面中心部位出现大三角形构图是两国写实性肖像画的共同构图特点。以人物主人公为主出现的三角形构图,安定,均衡,灵活是其构图基本特点。由于这些特点符合肖像画里人物精神的表现意图,所以中国早期在宫廷肖像画上出现,继承到明末清初的民间肖像画的制作上普遍利用,助理于形成肖像画造型上的符号化,典型化的现象。因为这样肖像画的构图里进行了浓重的典型化,肖像画的写实性,个体性和绘画性的价值就都集中于其脸面部。按照五官,皮肤状态,表情肌的三个主要标准来细部分析的调查结果,发现两国肖像画家给对象观察方式和“取神”部位上发生区别。中国的肖像画,正面像为主,不管是用单线平涂的传统工笔法或用以色彩为主的近代画法,五官结构上人物个性表现得很明显。而且随着时间变化,刻画技法的准确度日趋增加,到了明末清初时期的中国肖像画,脸面骨骼,咬肌肉,笑肌等的人面结构刻画得非常仔细,变得越来越靠近解剖学的造型方式。中国写实主义肖像画的发展的主要特点,第一是肖像画法的理论化和实用,第二是中西结合的强调立体感的渲染技法发展的成果。描绘向左半侧面人物为主流的朝鲜肖像画,其制作方式是多于依靠长时间观察描写对象。充实对其记录性的目的,充实刻画从脸部上观察到的皮肤特点或老化症状是17世纪18世纪朝鲜肖像画的特点。时间往前,五官上个性显得更加明显,额肌,眉间的皱眉肌的描写变得更加自然。这些写实主义技法发展跟17,18世纪中韩交易中,当时朝鲜的肖像画家可能接触到中国肖像画的写实技法的可能性不能忽视。更重要的是,对中国新肖像画风的感兴趣能转到使用的阶段,朝鲜后期的社会意识上也出现变化,脱离过去的儒教的理想主义而转成更注重现实,这样当时社会环境变化也贡献给绘画画风上出现更加写实性的面貌。再说,朝鲜后期的写实的肖像画画风的成立上,这两个外部和内部因素任作为重要启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