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淡是苏轼晚年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审美趣味,这一诗歌审美的形成有着独特的演变规律,并伴随着一个由浅入深的“学陶”心路历程,他的一百多首“和陶诗”可以说是平淡审美艺术的真实写照。此种审美历程背后,离不开时代审美思潮、诗人人生经历、艺术旨趣等因素的影响。在北宋平淡诗美精神高扬、崇陶风气凸显的时代背景下,苏轼历时四十二年的诗歌创作,经历了一个“渐老渐熟,乃造平淡”的审美历程。此种审美历程的推进,与苏轼在“朝堂”与“江湖”之间两次“归去来”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苏轼人生经历的变迁影响着他的人生态度和诗歌审美。嘉祐至熙宁间,苏轼在“出而用世”人生追求的指引下,将现实关怀作为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艺术上表现出雄放峥嵘的审美基调。此时苏轼偶尔流露出的倦游归田心理和“麋鹿”心性,使其对陶渊明的田园生活表现出羡慕的情感倾向,开启了他学陶的审美历程。“乌台诗案”以后,苏轼被贬黄州,他的精神状态开始发生变化,落尽骄气,变为内敛、成熟,在躬耕中拉近了与陶渊明的距离。他的审美趣味出现了新的气质,“清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审美感受。苏轼晚年贬谪岭海的生命体验,造成了他后期以平淡为美的审美倾向。在这一审美倾向的形成,体现出诗人学陶自娱,与陶渊明形神合一的思想状态。随着平淡审美的逐渐成熟,苏轼创作中的陶渊明情感也逐渐成熟和丰富。苏轼在这一审美历程中所逐渐成熟起来的平淡审美,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审美,都体现着苏轼独特的审美个性。苏轼的平淡审美特质,也体现在他的“和陶诗”,表现为对陶诗艺术美的继承与开拓。而苏轼对陶渊明平淡审美的重塑与提升,把陶诗推到了理想审美的典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