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比观察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的临床研究,开拓更多的临床治疗途径,更有效的指导临床工作,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2月于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骨关节科和深圳市平乐骨伤科医院实施手术治疗的26例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手术入路方式将其分为前内侧入路组(10例)和后侧“倒L”入路组(16例),前内侧入路组采取前内侧入路手术治疗,后侧“倒L”入路组采取后侧“倒L”入路手术治疗,术后给予患肢石膏托固定和功能锻炼指导并进行为期12个月-14个月随访,通过搜集、整理及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年龄、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术后12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及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等资料进行分析处理,比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后侧“倒L”入路组患者平均年龄39.81,与前内侧入路组患者平均年龄42.40相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侧“倒L”入路组骨折愈合时间(14.43±1.03)周、完全负重时间(17.43±1.59)周,而前内侧入路组骨折愈合时间(15.70±1.49)周、完全负重时间(20.20±1.93)周,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侧“倒L”入路组患者术后12个月膝关节屈曲(131.00±4.88)°、伸膝(5.50±1.82)°,与前内侧入路组患者术后12个月膝关节屈曲(126.40±3.43)°、伸膝(9.60±2.27)°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侧“倒L”入路组HSS膝关节功能评分(82.43±7.80)分与前内侧入路组(72.50±6.99)分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侧“倒L”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比前内侧入路更能够充分显露胫骨平台后柱,具有骨折愈合时间短、完全负重时间短、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等优点,并与患者年龄大小无关,满足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患者的临床需求,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的优选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