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是一种罕见的血管病,保守治疗和腔内治疗的选择仍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比较了症状性SISMAD接受保守治疗和腔内治疗的远期疗效,为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更多依据。方法本文回顾性地纳入了 200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因SISMAD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的65例患者。根据其临床症状,24例接受了保守治疗,41例接受了腔内治疗。本文总结分析并比较了两组的基线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是一种罕见的血管病,保守治疗和腔内治疗的选择仍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比较了症状性SISMAD接受保守治疗和腔内治疗的远期疗效,为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更多依据。方法本文回顾性地纳入了 200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因SISMAD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的65例患者。根据其临床症状,24例接受了保守治疗,41例接受了腔内治疗。本文总结分析并比较了两组的基线特征、治疗方案及疗效、随访等结果。结果保守组和腔内组的症状缓解率分别是95.8%(23/24)和97.6%(40/41)。腔内组中出现了1例与腔内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即左肱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在随访期间(中位时间27月),保守组症状复发率显著高于腔内组(保守组30.4%vs腔内组6.3%,p=0.026)。保守组和腔内组分别有4例和1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因SISMAD行腔内治疗。与保守组相比,腔内组的无症状生存时间更长(p=0.019),且肠系膜上动脉重塑率更高(p<0.001)。结论从远期看,接受腔内治疗的症状性SISMAD患者症状复发率低,且肠系膜上动脉重塑率高。但是保守治疗和腔内治疗的疗效仍需通过前瞻性、多中心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目的腔内治疗是严重肾动脉狭窄实现血管再通的重要方式,但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患者,手术指征仍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观察了肾动脉狭窄患者腔内治疗前后肾脏灌注水平的变化,并探索肾脏灌注变化与临床获益之间的联系。方法前瞻性地纳入了 2016年3月至2021年3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行单侧肾动脉腔内治疗的3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患者。我们利用彩色血流编码和血流量灌注技术在腔内治疗的前后分别进行了肾脏灌注的测量,并结合血压、肾功能等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腔内治疗前,患者患侧肾脏中位体积为141.5(106.5-181.7)cm3,,术后显著增加至148.6(129.6-186.3)cm3(p<0.001)。术后肾脏的对比剂平均密度中位数(339.9(283.8-396.8)HU)显著高于术前(304.0(224.8-380.9)HU,p=0.028),但增长幅度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对比剂平均密度比与术前对比剂平均密度呈负相关(R=0.698,p<0.001)。根据术前的肾脏灌注水平,患侧肾脏被分为亚组A(对比剂平均密度<279.4HU,11例)和亚组B(对比剂平均密度>=279.4HU,19例)。亚组A中的10例(90.9%)和亚组B中的5例(26.3%)在术后对比剂平均密度增加达到10%或以上。亚组A术后对比剂平均密度显著增加(p=0.003),亚组B无显著变化(p=0.780)。在围术期,亚组A患者术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有增加的趋势(p=0.058),亚组B无显著变化。血压方面,术后亚组A和B患者的平均血压均较术前有所降低;亚组A患者术后降压药种数显著少于术前(p=0.038),其中4例(36.4%)较术前减少1种降压药,而亚组B仅有2例(10.5%)减少1种降压药。结论术前肾脏灌注水平相对较低的肾动脉狭窄患者腔内治疗后肾脏灌注增加较为明显,且更可能获得血压、肾功能的改善。术前肾脏灌注评估有望预测腔内治疗的疗效,为肾动脉狭窄的治疗提供指导。目的目前,腔内治疗能否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renal artery stenosis,RAS)患者的预后仍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用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技术(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初步观察了 RAS患者腔内治疗前后肾脏灌注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纳入了 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行肾动脉腔内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性RAS患者4例,并观察术前术后肾脏灌注、肾脏长径等指标的变化。结果4例RAS患者均成功行腔内治疗,其中2例行双侧肾动脉腔内治疗。ASL能够直观显示患者腔内治疗前后肾脏灌注的变化,并定量测量肾脏皮质的肾血流(renal blood flow,RBF)。手术侧肾脏术前长径平均值为9.3±1.1cm,术后为9.5± 1.1cm,较前略有增加。手术侧术前RBF平均值为154.5±60.0 mL/100g/min,术后为 194.1 ±68.2 mL/100g/min,较前显著增加。结论ASL能够有效评估RAS患者腔内治疗前后的肾脏灌注变化。ASL有助于评估腔内治疗的疗效及判断预后。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 单层或双层金属裸支架治疗冠状动脉瘤的流体力学分析目的冠状动脉瘤现有的介入治疗方法包括覆膜支架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等,但这两种方法各有不足,本研究旨在结合医学流体力学方法探讨一种介入治疗冠脉瘤的新方法。方法选取3例瘤体直径不同的冠脉瘤患者,测量冠脉瘤体和载瘤动脉直径等数据,用于血管模型构建。根据瘤体直径不同分别给予植入单层或双层金属裸支架治疗,使用计算流体力学模拟单、双层支架植入过程,分析
目的:当前,在临床工作中,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的首选治疗方案是新辅助同步放化疗(NCRT).但是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预测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疗效及其预后。因此,本研究旨在患者行NCRT前,探讨患者血液检测相关指标与NCRT治疗反应和患者无病生存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行NCRT并接受根治性手术的427例直肠癌患者,收集并分析NCRT前患者
目的:日光中的UVB辐射可引起包括日晒伤、色素沉着、皮肤鳞状细胞癌在内的一系列皮肤病。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是UVB辐射在表皮的主要作用靶点,UVB辐射几乎全部被角质形成细胞吸收,并可引起出现包括基因突变、DNA损伤修复、氧化应激及炎症在内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二甲双胍除了具有降血糖效应外,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该药在多种疾病的体内外模型中展现出了良好的抗炎效应。本课题中,我们在UVB所致急性皮肤光损伤的离
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的临床特征及急性期手术特点;第二部分:分析冷冻球囊消融持续性房颤的长期疗效结果及复发影响因素;第三部分:分析冷冻球囊消融持续性房颤术后复发房颤的二次手术特点。第一部分 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的临床特征及急性期手术特点目的冷冻球囊消融(冷冻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被证明有可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单纯应用冷冻消融隔离肺静脉治疗
目的:通过监测术前和术后多种肾损伤相关生化指标、及炎症指标的变化,探讨肾部分切(NSS)术前应用他达拉非是否可以减少肾损伤。并通过诸多肾损伤指标代表的不同肾损位置,探索肾部分切造成肾损伤的具体部位,以及他达拉非发挥肾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以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优化肾部分切的诊疗方案,并最大程度减少肾部分切相关的肾损伤。方法:本实验为最小化随机、对照、双盲实验。共纳入36例肾肿物的患者,其中试验组和
背景当今时代,随着人们的生活饮食逐渐高糖、高脂肪化,代谢综合征成为了世界各国重大的卫生健康负担。代谢综合征的典型表现包括肥胖、高血糖、高血压、高血清甘油三酯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心血管疾病、全因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为此,饮食健康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以往研究表明,时间限制性饮食作为一种新兴的饮食方式,通过减少每日摄入食物的时间窗,能够起到一定的健康效应,包括延缓衰老、减轻体重、改善高脂饮食所引起的
第一部分 中国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DNAJC7基因突变的研究[研究目的]:DNAJC7基因是2020年新发现的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致病基因,本研究旨在探讨DNAJC7基因在中国ALS患者中的突变率及临床特点,优化中国ALS患者突变基因筛查的决策。[研究方法]:入组了 2017.8-2019.7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诊断为肯定ALS,拟诊ALS和实验室支持的ALS患者326例,其中散发ALS患
研究背景:胶质瘤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恶性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分级、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突变情况、端粒酶逆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TERT)启动子突变情况、O6-甲基鸟嘌呤-DNA 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
第一部分左束支区域起搏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左束支区域起搏是心脏起搏领域的一项新技术,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左束支区域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方法研究入选14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应用左束支区域起搏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收集患者术前资料、手术资料和术后随访资料,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起搏参数和临床症状等指标变化,
目的:弥漫性囊性肺疾病(diffuse cystic lung disease,DCLD)为一组肺部影像学表现为多发薄壁囊腔的疾病。这类疾病病因多样,包括肿瘤性疾病、遗传性疾病、淋巴增殖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其中DCLD相关遗传性疾病种类多,常累及不同的肺外系统,患者的临床表型常常各异,异质性高;另一方面,患者家庭成员可能未行DCLD相关筛查,或患者对家族史报告可能不完全。这些因素使得临床工作中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