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宠物是从家畜发展而来的,我国饲养宠物的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狩猎时期。唐代,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动物品种日渐丰富。随着宠物饲养之风的兴盛,宠物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唐代宠物的种类较多,从生物学的角度,可分为鸟、兽、虫、鱼四类。受尚武习尚和游乐风气的影响,唐代的宠物以体形较大的猛兽、猛禽类宠物为主,以小型的禽鸟、虫鱼类宠物为辅。从饲养主体看,宠物可以分为宫廷宠物和民间宠物两种。唐代宫廷宠物主要来自地方土贡、私人贡献、域外朝贡;民间宠物主要通过购买、赠送和抓捕等途径获得。唐代统治者建立了宠物饲养、管理和保护的相关制度。就饲养方式而言,以鹰犬、驯象、驯犀及狮子等为代表的大型宠物多饲养于宫廷禁苑之中。唐代帝王设五坊、鸡坊、马坊和闲厩等专门机构管理宠物,设立驯兽师、兽医以及杂役等专职人员负责宠物的驯养与保健工作。而鹦鹉、狗、猫、鹤等小型宠物的饲养较为简单易行,多由个人或家庭饲养。宠物饲养过程中,存在一些潜在的危害,如宠物伤人、破坏农田和农作物。所以,唐代统治者们颁布了相关法令和诏书,对宠物致害行为和饲养者的赔偿限度制定了相应的规范。与此相适,唐人的动物保护观念也不断发展起来。受儒家仁政思想、道教崇尚自然观念和佛教"护生"理念的影响,唐朝统治者曾颁布过一些禁杀禁贡、慈悲放生的诏书。白居易、薛涛、王维、王建、李绅、许浑、高僧齐己等人纷纷创作诗词,鼓励将笼养的宠物放归自然。唐代之前,宠物主要是社会上层贵族们的玩物。在唐代,宠物饲养的风气从王公贵族阶层扩展到文人士大夫之流,甚至庶民之家。宠物在唐人的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中具有重要价值。在世俗生活中,宠物具有陪伴消遣、观赏娱乐、情感慰藉和人生价值寄托等多方面的价值。与宠物嬉戏是唐人重要的休闲活动。宠物还成为诗文中的常见意象,或象征着对爱情的忠贞,或被文士用以自况,表明心志。唐代以斗鸡为代表的斗动物戏和以马舞为代表的舞兽表演十分繁荣,还出现了模仿动物姿态的拟禽戏和拟兽戏。在佛教中,大象、狮子、鹦鹉、鹤、孔雀等禽兽是佛祖的化身。白象代表降生,狮子隐喻法力。鹦鹉、鹤具有忠孝仁义的美德,佛慧极高。青龙、白虎、龟蛇、朱雀则是道教崇信的"四灵"神兽。龙、凤具有多种动物特征,龟蛇具有长寿和预知祸福的神性。白虎乃战伐之神,是权势和尊贵的象征。在佛、道二教思想的影响下,大象、狮子、鹤、鹦鹉、虫、鱼、龟、鳖等动物都被唐人赋予祥和、富贵之意,具有祥瑞意义。宗教教义中动物的正面形象,直接引导人们对动物的认识。宠物性动物的宗教形象与世俗形象融合在一起。宠物具有欣赏价值和陪伴价值,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受"天人合一"的居住环境观念的影响,文人雅士描绘吟咏的诱导以及宗教因素的刺激,唐人对宠物的需求日益扩大,其价值不断攀升,唐代的宠物经济逐步发展起来。随着唐代宠物饲养活动的兴盛,出现了一大批善驯禽兽的专家。人们对宠物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动物研究专著随之出现,这无疑促进了动物文化研究的发展。中唐以后,国势急转直下,初盛唐时期勇武善战的时代精神不再。文士们多有怀才不遇者,他们往往以宠物自况,表明情志。因此,饲养宠物的目的逐渐由功能层面的娱乐消遣,上升为心理层面的精神抚慰。宠物的大量饲养一方面促进了唐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唐人的娱乐休闲生活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大量无实用价值的宠物的存在,消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助长了奢靡享乐的不良之风。由于善驯养宠物的人容易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脱离农业生产,以驯养宠物为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唐代社会经济、文化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