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观察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常见证素分布情况,分析结直肠腺瘤发病的相关因素及其与证素之间的关系。从证素研究角度丰富结直肠腺瘤的辨证分型,追溯病理机制,期望能为中西医诊治大肠腺瘤提供新的研究依据,对临床用药和改善预后等方面提供一定的指导。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5月至2018年3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184例内镜及病理诊断为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一般资料、肠镜及病理结果以及临床四诊信息资料,填写《中医症候采集量表》,根据收集资料进行证素聚类归类,对常见证素及性别、年龄、肠镜结果及病理结果等数据,运用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本研究184例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中,男性94例,发病年龄在26~89岁之间,平均发病年龄为59.22± 12.10岁,女性90例,发病年龄在16~83岁,平均年龄为59.01±11.53岁;男女比率为1.04:1。经统计,患者性别与腺瘤发病无明显相关性。该病检出的平均年龄在58.80± 12.54岁,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89岁。发病高峰年龄段在51~60岁及61~70岁。40岁以上患者占92.93%。年龄与该疾病的发病存在相关性。2.本研究184例患者中≤0.5cm的微小腺瘤最常见,其次为0.6cm~1.0cm的小腺瘤,1.0cm以上的大腺瘤少见。形态上以无蒂腺瘤最常见,亚蒂次之,有蒂腺瘤最少;部位以乙状结肠为最好发的部位,其次为横结肠、升结肠、直肠。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右半结肠发病率增加。腺瘤大小、形态、数目与年龄、性别不存在相关性,腺瘤发病部位与性别之间不存在相关性。3.本研究184例患者的息肉以管状腺瘤最多见,管状-绒毛状腺瘤次之,绒毛状腺瘤最少。所有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以及绒毛状腺瘤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以伴有轻中度不典型增生为主。腺瘤样增生性息肉不伴有异型增生。结肠腺瘤性息肉的病理分型与年龄、性别之间不存在相关性。4.中医证素方面,病位证素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脾>肠>肝>肾>胃,实性病性证素湿>血瘀>热>气滞>寒>痰>燥,虚性病性证素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病位证素以脾为主,肠次之;实性病性证素以湿为主,血瘀、热、气滞次之;虚性病性证素以气虚为主。实性病性证素中年龄<40岁患者以湿为主,年龄>60岁患者以血瘀为主,无蒂、亚蒂腺瘤以湿为主,有蒂腺瘤以血瘀为主。病位在脾的与湿、热、血瘀、气滞关系密切,病位在大肠的与湿、热为关系密切,病位在肝的与气滞关系密切,病性气虚与血瘀关系密切。经统计,病位证素及虚性病性证素与患者年龄、性别之间不存在相关。实性病性与性别不相关。结直肠腺瘤上述16类中医证素与腺瘤数目不存在相关性。5.聚类分析后所呈现的证素组合规律为五种结果,即①病位证素脾和病性证素气虚、血瘀;②病位证素肠和病性证素湿、热;③病位证素肝和病性证素气滞;④病位证素胃和病性证素寒;⑤病位证素肾和病性证素阳虚。可以拟定的证候类型为五种脾虚血瘀、湿热蕴肠、肝郁气滞、寒犯脾胃、脾肾阳虚。结论结肠腺瘤性息肉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40岁以后患者检出率较高,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好发部位为乙状结肠。腺瘤以≤0.5cm的微小腺瘤多发,形态无蒂腺瘤多发。病理类型以管状腺瘤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结肠腺瘤性息肉病位证素以脾为主,肠次之;实性病性证素以湿为主,血瘀、热、气滞次之;虚性病性证素以气虚为主。病性证素年龄≤60岁与气虚关系密切,年龄>60岁患者与血瘀关系密切。无蒂、亚蒂腺瘤以湿为主,有蒂腺瘤以血瘀为主。聚类分析后所呈现的证素组合规律为五种结果,即①病位证素脾和病性证素气虚、血瘀;②病位证素肠和病性证素湿、热;③病位证素肝和病性证素气滞;④病位证素胃和病性证素寒;⑤病位证素肾和病性证素阳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