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古代神话传说没有系统成型的作品,大多散见于《山海经》、《淮南子》、《楚辞》、《史记》、《列子》等古籍中。《西游记》作为一部被鲁迅称为神魔(1)题材的作品,对古代神话加以改编利用,成为一部老少皆宜的传奇巨作,其浪漫、戏谑等自备属性,促使《西游记》成为中国魔幻题材改编的一个超级文化母题。《西游记》不仅在我国历史上流传悠久,它的影响力也辐射至亚洲文化圈甚至全球,在流传过程中,其传播形式呈现多样化特点,曾被改编成戏剧、小说、漫画等文本、戏剧戏曲、电影(包括动画片、动漫电影、木偶电影等)、电视剧(包括真人版电视剧和动画电视剧等)、文艺节目甚至电子游戏等形式。从电影这种新型艺术在中国诞生以来,《西游记》就备受创作者宠爱,从笔者整理的条形统计图(2)中不难看出,在中国电影历史上,呈现出三个《西游记》改编的高峰期,分别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上世纪六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至今。从历史的脉络来看,上世纪二十到五十年代以1926年但杜宇《孙行者大战金钱豹》等为代表的西游改编主要是选择性题材改编的电影,多是武侠神怪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电影改编主要集中在香港,以香港邵氏公司和香港玉联影业公司为代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虽然西游改编作品相对其它时期不算多,但随着电视作为后起之秀称霸一时,《西游记》却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杨洁足本改编的电视剧《西游记》成为人们心中不可逾越的影视经典;二十一世纪初的当下,无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网游或网络视频短片,《西游记》仍然作为一抔富饶的文化土壤,在包括自媒体在内的各个影视艺术平台中“兴风作浪”。《西游·降魔篇》、《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三打白骨精》等这几部西游题材的电影都取得了超过10亿元以上的票房,但这仅仅是对《西游记》这个经典文化母题的预热,仍然有多部西游题材的电影正在拍摄或者刚刚上映,尤其2016年是猴年,孙悟空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当之无愧成为大银幕的“超级英雄”。西游题材的作品之所以能够站稳脚跟,说明其顺应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补充了观众的心理缺位。本文通过对新时期以来,《西游记》改编的作品仔细分析和整理归纳,旨在以影视作品作为一面镜子,从西游改编视像中,探究当下文化背景中群体普遍的社会心理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