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些研究通过大样本的心理测量发现,20%左右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导致社会上普遍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很严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真的如此堪忧吗?所谓的“心理障碍”问题又表现在哪些方面?目前,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总体研究主要倾向于测量研究,多数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但依据个别症状来判断心理障碍可能会导致比例偏高,再说测量研究不能提供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信息。也有研究者做了一些个案研究的探索,试图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但因样本小很难反映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全貌。 本研究从整体健康观视角,运用质性分析和量化统计相结合的方法,以某高校近6年(2010-2015年)的3312份心理咨询记录为研究材料,采用扎根理论技术的编码程序对咨询记录进行分析,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编码手册》,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别做出界定,在此基础上运用统计数据描绘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别、年级、性别的分布情况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展趋势,主要结论:(1)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可分为发展性心理问题和障碍性心理问题两大类,其中发展性心理问题占84.8%,可以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发展性的,而非障碍性的。发展性问题包括学习问题、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个人成长问题和心理危机;障碍性问题主要是指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出现障碍导致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的精神疾病。(2)从心理咨询角度看,只有1.3%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障碍性心理问题的比例不到千分之二,远低于我国精神疾病7%的人口比例,说明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更健康的群体。(3)“个人成长问题”和“学习问题”在各年级都占首位,“人际关系问题”随着年级的上升而下降,大一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比较突出,研究生的“情感问题”比较突出。(4)男生在“学习问题”上的比例比女生髙,他们更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也表现出更多的学习拖延问题;女生在“人际关系问题”上比男生高,她们比较敏感,发生人际冲突容易受伤害,更愿意通过倾诉的方式来进行调整。(5)比较2010-2015年间各类心理咨询问题的分布,“个人成长问题”和“学习问题”是每年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突出问题,但有趣的是,“情感问题”的比例呈下降趋势,“障碍性问题”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情感问题咨询量的减少可能与现在大学生对恋爱和性问题持更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有关,障碍性问题咨询量的增加可能与近年来各高校对患心理疾病的学生重点关注有关。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别、特征和分布特点,我们认为一方面可以通过课程教育和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来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改善大学生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辨别障碍性心理问题的能力,并能提供对精神疾病患者康复期的治疗或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