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健脾补肾解毒方为主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进行科学评价,寻找中医药治疗MDS的有效机制;对MDS发病相关机制进行中医不同证型对比研究,探讨中医病机转化趋势用以指导临床组方用药。 方法:1)将120例MDS患者按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以健脾补肾解毒方为基础,辨证加减治疗脾肾阳虚瘀毒型和脾肾阴虚蕴毒型,低危、中危一1者联合维甲酸或十一酸睾酮治疗,中危-2、高危者联合反应停或小剂量阿糖胞苷治疗;对照组按危险度分级不同,分别依照上述西医常规方法进行治疗,此外两观察组均同时配以一般支持疗法。两组病例均以3个月为1疗程,观察1个疗程以上进行临床疗效评价。评价指标包括西医总体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外周血象改善情况、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情况、骨髓病态造血系数减少情况、输血频次改善情况以及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的比较。2)对上述病例进行中医证型与发病机制相关性研究,内容包涵发病因素,乳酸脱氢酶(LDH)、血清铁蛋白(SF)、血尿β-微球蛋白(β2-MG)等生化指标异常,甲状腺功能异常,血脂代谢异常,染色体核型异常,IPSS预后积分以及骨髓细胞流式(FCM)免疫分型异常。 结果:1)健脾补肾解毒方为主治疗MDS的临床疗效评价:①西医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78.75%,显著高于对照组52.50%(P<0.05)。②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83.75%,显著高于对照组62.50%(P<0.05)。③外周血象:疗程结束时两组病例外周血象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Hb由71.19±22.42g/L上升到98.16±26.95g/L(P<0.05),WBC由3.01±1.70×109上升到3.76±1.32×109(P<0.05),PLT由52.35±63.76×109上升到77.78±76.29×109(P<0.05),外周血象增高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④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情况:在治疗前增生异常活跃病例中,治疗组76.47%转化为增生活跃或减低,显著优于对照组31.25%(P<0.05);在治疗前增生减退病例中,治疗组64.29%转化为增生活跃,与对照组50.00%无显著差异(P>0.05)。⑤骨髓病态造血改善情况:治疗组病态造血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⑥输血频次:治疗组61.29%输血频次较前下降,显著优于对照组16.67%(P<0.05)。⑦不良反应: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型与相关发病机制研究:①120例MDS患者中约40例无显著发病相关因素,52例合并2种或以上相关因素,包含家族遗传史(5.83%),毒物接触史(27.50%),药物治疗史(10.83%),细菌、病毒感染(36.67%),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28.33%),以及合并其他心脑血管、呼吸、消化、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61.67%)。②统计92例MDS患者LDH值,阴虚型中位值311.21±150.65,与阳虚型中位值226.86±126.25比较差异显著;90例SF值,阴虚型中位值887.97±633.50,与阳虚型中位值368.56±321.48比较差异显著;68例血β2-MG值,阴虚型中位值3.88±2.02,与阳虚型中位值2.97±1.29比较差异显著;62例尿β2-MG值,阴虚型中位值1.50±2.81,与阳虚型中位值0.42±0.60比较差异显著(以上均P<0.05)。③58例MDS患者中,阴虚型甲减表现占60.98%,与阳虚型23.53%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④统计87例MDS患者血脂情况,集中表现为血清总胆固醇(CHO)、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A1、载脂B偏低,阳虚型与阴虚型CHO、LDL、载脂B的中位值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HDL、载Al的中位值呈显著差异(P<0.05)。⑤91例染色体核型比较:核型良好阳虚型占67.74%,阴虚型56.67%;核型中间阴虚型占31.67%,阳虚型22.58%;核型差者阳虚型占9.68%,阴虚型5.00%。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⑥120例IPSS危险度分级显示,低、中危-1的阳虚型占89.80%,阴虚型88.73%;中危-2、高危的阳虚型占10.20%,阴虚型11.27%。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⑦75例MDS骨髓流式细胞(FCM)免疫分型比较显示:骨髓异常原始细胞数量增长,抗原跨系、跨阶段混杂情况以及淋巴细胞CD4/CD8水平按WHO分型,从低危向高危过渡中逐渐表现突出,阴虚型异常原始细胞数量增长比例45.83%,抗原混杂比例87.50%,与阳虚型的18.52%和62.96%比较无显著差异(以上均P>0.05)。 结论:1)以健脾补肾解毒方为主,配合西医常规疗法,分型辨证治疗MDS的治疗组方案,其临床总有效率和中医证候改善率明显优于单纯西医对照组:同时在有效提高外周血象,降低输血频次,以及改善骨髓病态造血程度等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明显优于单用西药对照组,且未发生明显不良毒副反应。2)健脾补肾解毒方可显著降低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异常活跃病例的增生程度,并可提升增生减退病例的增生程度,说明中医药为主治疗MDS对于骨髓增生程度具有双向调节作用。3)通过120例MDS发病诱因、合并症的统计分析,发现MDS的发病与毒物接触,细菌、病毒感染,免疫异常以及一定程度的内分泌代谢紊乱密切相关,证实了本病确为一组多因素、“内外合邪”的异质性疾病。4)MDS患者血清LDH、SF、血/尿β2-MG值普遍高于正常值,且脾肾阴虚蕴毒型较脾肾阳虚瘀毒型更为显著;甲状腺功能较正常减退,以T3、FT3、FT4降低为主,且阴虚型较阳虚型减退更为显著;血脂普遍呈现高代谢状态,主要表现为CHO、LDL、载脂B、HDL、载脂A1偏低,且脾肾阳虚瘀毒型与脾肾阴虚蕴毒型前三者的降低率相近,而后两者的降低率差异显著。5)脾肾阳虚瘀毒型患者的染色体核型整体较脾肾阴虚蕴毒型为佳,并且二者IPSS分级水平相当。6)骨髓FCM免疫分型结果证明,MDS患者从低危向高危发展过程中,异常原始细胞数量,抗原跨系、跨阶段混杂程度以及淋巴细胞CD4/CD8倒置水平逐渐提升,且脾肾阴虚蕴毒型异常比例高于脾肾阳虚瘀毒型。7)阴阳证型与MDS相关发病机制的对比研究证实本病以脾肾阴虚蕴毒型多见,阳虚型少见;低危期以脾肾阳虚瘀毒型为主,中高危期则以脾肾阴虚蕴毒型为主;即疾病由浅入深的病理过程伴随着阳虚型向阴虚型的转化,然而转白阶段不乏阳虚型,提示阴阳俱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