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制得具有极低逾渗阈值及优异正温度效应(PTC效应)的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本文采用先将导电粒子与高分子增容剂反应,再与不相容共混体系熔融共混的方法,利用高分子增容剂将导电粒子诱导分布于相界面处,从而制备出导电粒子位于两相界面处的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导电粒子形貌、基体树脂两相形态结构对复合材料逾渗阈值、PTC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乙烯丙烯酸丁酯接枝马来酸酐共聚物(EBA-g-MAH)增容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尼龙6(EBA/PA6)不相容共混体系,采用炭黑(CB)为导电粒子时,CB可被EBA-g-MAH诱导分布于相界面,在界面处构成导电通道,体系最低逾渗阈值为0.75wt%,远低于CB分布于EBA/PA6体系中PA6相时的逾渗阈值(5wt%)。采用碳纳米管(CNTs)为导电粒子时,CNTs分布于PA6相及相界面,体系的导电通道是由PA6相和相界面共同构成,体系的最低逾渗阈值为0.5wt%,低于CNTs分布于PA6相时的逾渗阈值(8wt%)。对于苯乙烯接枝马来酸酐共聚物(SMA)增容聚苯乙烯/尼龙6(PS/PA6)不相容共混体系,采用碳纳米管CNTs为导电填料,CNTs也分布于PA6相及相界面,体系的导电通道是由PA6相和相界面共同构成,PS/PA6/(SMA-CNTs)体系的最低逾渗阈值0.112wt%、低于CNTs分布于PA6相时的逾渗阈值(7wt%)。研究上述不相容共混体系形态结构对PTC效应的影响发现,当PA6相为分散相时,体系均出现“双PTC效应”,第一次PTC效应是由基体中连续相的相转变所引起的,第二次PTC效应是由处于分散相的PA6相发生相转变引起的,与导电通道的构成无关。当PA6相为连续相时,导电通道的构成对体系的PTC效应有显著影响:采用CNTs粒子填充的复合材料体系,导电通道是由PA6相及相界面构成,分散相的相转变不影响PA6相的导电通道,使其只出现一次PTC效应;采用CB粒子填充的复合材料体系,导电通道是由相界面构成,分散相及连续相的相转变均会破坏导电通道,导致出现“双PTC效应”。而双连续相结构的PTC效应产生机理则更为复杂,与体系的导电通道和两相物性都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