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盐酸氢吗啡酮预防性镇痛对膝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关节腔内注射罗哌卡因的镇痛效果以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方法,2015年10月2016年4月择期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90例,ASAI-II级,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患者关节腔内注入含0.6mg氢吗啡酮+0.25%罗哌卡因混合溶液20ml,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0ml;B组患者关节腔内注入0.25%罗哌卡因20ml,静脉注射含0.6mg氢吗啡酮的溶液20ml;C组关节腔内注入0.25%罗哌卡因20ml,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0ml。静脉用药在手术开始前5min泵注,关节腔用药在手术结束时由外科医生台上一次性注射。所有患者均采用喉罩静吸复合全麻,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ECG)、血压(NIBP)、脉搏指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脑电双频指数(BIS)等,外周静脉输注乳酸林格氏液58ml/kg·h,静脉注射诱导用药:舒芬太尼0.2μg/kg、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丙泊酚1.02.0mg/kg,麻醉维持使用七氟醚、瑞芬太尼、丙泊酚,BIS值维持在4060。三组患者术毕均不行自控镇痛(PCA)。术后不能忍受疼痛时使用补救镇痛药物帕瑞昔布肌注40mg/次。记录所有患者诱导前(T1)、诱导后5min(T2)、拔管时(T3)、拔管后10min(T4)、拔管后30min(T5)的血压、心率变化,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停止麻醉药到拔除喉罩的时间)。术后1h、6h、24h进行静态及动态数字疼痛评分(NRS)、Ramsay镇静评分、BCS舒适度评分。患者术后首次使用补救镇痛药物时间,24小时补救镇痛药物总量。在麻醉前、术后6h、术后24h检测外周血浆的儿茶酚胺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浓度水平的变化。在术前,术后24h按QoR-40量表给所有患者评分,并分项记录患者恢复质量。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心动过缓、低血压、低氧血症、呼吸抑制、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尿潴留等。结果:1.三组患者性别、年龄、BMI、手术时间、苏醒时间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在T1-T5各时间点SBP,DBP,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术后各观察时点NRS的比较:C组患者术后1h、6h、24h静态和动态NRS评分均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在术后24h动态NRS评分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B、C三组患者在术后6h静态和动态NRS评分高于术后1h和2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C组患者术后首次使用补救镇痛药的时间早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24h补救镇痛药帕瑞昔布使用的总剂量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各观察时点Ramsay评分和B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血浆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浓度在不同观察时点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三组患者术前、术后24h的QoR-40总评分、情绪状态评分、身体舒适度评分、心理支持评分、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自理能力评分方面,术后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A组和C组各有1例发生恶心,B组有1例发生恶心,1例发生恶心呕吐。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均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氢吗啡酮0.6mg静脉注射或关节腔内注射预防性镇痛均能增强关节镜术后关节腔内注射0.25%罗哌卡因的镇痛效果,且关节腔内注射较静脉注射镇痛效果更好。0.6mg氢吗啡酮行预防性镇痛不会增加相关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