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K1调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对利妥昔单抗耐药的机制和意义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yuanyua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进展迅速,传统的化疗效果欠佳。自从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应用于临床,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使DLBCL的五年生存期由单纯化疗的32%提高至68%。但是,仍然有部分患者R-CHOP治疗失败,而使病情进入复发/难治阶段。患者再次使用抗CD20单克隆抗体很难得到满意效果。利妥昔单抗对DLBCL的治疗效果取决于肿瘤细胞CD20表达水平,而DLBCL的CD20表达存在异质性,CD20低表达患者对利妥昔单抗不敏感,具有先天耐药性;另外,对利妥昔单抗敏感的CD20高表达患者,经过治疗CD20表达下降甚至呈现阴性,而导致获得性耐药。不容置疑,DLBCL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是肿瘤细胞对利妥昔单抗产生耐药,而CD20在此扮演重要角色。我们的研究发现PINK1在DLBCL细胞中具有调控CD20表达的功能。PTEN诱导激酶(PTEN-induced putative kinase 1,PINK1)基因是帕金森病的关键基因,同时PINK1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也密切相关。在肿瘤细胞中,PINK1通过蛋白质的泛素化调节蛋白表达而影响肿瘤细胞的生物学功能。PINK1在不同的肿瘤类型中表达存在明显的的差异,而PINK1在造血系统肿瘤中明显上调,但是PINK1在DLBCL中的作用研究很少,尤其是PINK1调节CD20表达的机制方面的研究还是空白。虽然人们很早就知道导致R-CHOP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是DLBCL细胞对利妥昔单抗产生耐药。了解利妥昔单抗耐药的发生机制和逆转利妥昔单抗耐药的方法提高复发/难治DLBCL疗效是临床急需解决的课题。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探究PINK1基因的表达是否与接受R-CHOP或CHOP治疗的DLBCL患者的临床预后存在相关性,PINK1基因在DLBCL中调控CD20基因表达的机制以及深入探索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HDACi)西达本胺和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是否在DLBCL中有协同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方法:1,收集基因表达汇编(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的DLBCL患者临床资料和基因表达数据并分析PINK1基因以及其它帕金森病相关基因的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mRNA)表达是否与DLBCL患者总生存率之间存在相关性;对比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PINK1基因的mRNA表达差异;利用Kaplan-Meier分析PINK1的mRNA表达和R-CHOP方案或CHOP方案治疗的DLBCL病人的总生存率是否存在相关性;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实验和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实验探究PINK1蛋白表达和利妥昔单抗耐药的相关性;通过相关性分析PINK1和CD20的mRNA表达在DLBCL患者肿瘤组织中是否具有相关性。2,通过短发卡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慢病毒感染PINK1高表达DLBCL细胞系,构建稳定PINK1低表达的DLBCL细胞系,通过RT-PCR,Western Blot实验和流式细胞术验证PINK1基因是否对CD20的表达有调控作用;分别通过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验证PINK1是否调控利妥昔单抗对DLBCL的疗效;通过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技术探究PINK1的细胞定位和表达以及PINK1是否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Histone deacetylase 3,HDAC3)磷酸化有调控作用;通过流式细胞术和MTT探究HDAC3抑制剂对DLBCL细胞的CD20表达是否有调控作用以及是否增加利妥昔单抗的敏感性。3,分别通过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实验,RT-PCR和免疫荧光技术探究利妥昔单抗对DLBCL细胞CD20表达的是否有抑制作用;通过高通量转录组分析(RNA Sequencing,RNA seq)技术探究西达本胺对DLBCL细胞的mRNA以及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情况;通过Western Blot实验和RT-PCR验证西达本胺是否对DLBCL细胞CD20表达有调控作用以及能否逆转利妥昔单抗对DLBCL细胞CD20表达的抑制作用;分别通过MTT实验和小鼠移植瘤模型验证西达本胺和利妥昔单抗是否在DLBCL中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分别通过MTT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探究西达本胺单药是否对DLBCL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周期的有调控作用。研究结果:1,数据分析发现在R-CHOP治疗的DLBCL患者中,PINK1基因的表达可以作为不良预后的指标;发现PINK1高表达的病人使用R-CHOP方案和CHOP方案具有相同临床预后;发现PINK1在DLBCL细胞的表达与利妥昔单抗耐药明显相关;证明PINK1和CD20的mRNA表达呈明显的负相关。2,构建稳定PINK1低表达的细胞,通过RT-PCR,Western Blot实验和流式细胞术证明PINK1基因对CD20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有负性调控作用;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证明降表达PINK1有助于增敏利妥昔单抗对DLBCL的作用;通过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技术证明PINK1的细胞定位是细胞核和细胞质,PINK1能磷酸化细胞核HDAC3的S424位点而不影响HDAC3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和MTT实验证明HDAC3抑制剂能促进DLBCL细胞的CD20表达并调节DLBCL细胞对利妥昔单抗的敏感性。3,通过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实验,RT-PCR和免疫荧光技术证明利妥昔单抗能下调DLBCL细胞的CD20表达;通过RNA seq技术发现西达本胺对DLBCL细胞的mRNA表达有明显调控作用,而通过差异基因富集分析发现,西达本胺主要调控细胞膜蛋白的mRNA表达,并对造血信号通路的mRNA表达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其中包括CD20的mRNA表达。通过Western Blot实验和RT-PCR技术证明西达本胺通过促进CD20转录表达进而逆转利妥昔单抗对CD20的下调作用;分别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证明西达本胺和利妥昔单抗在DLBCL中有协同抗肿瘤作用;分别通过MTT实验和流式细胞术证明西达本胺单药通过调控细胞周期G2-M阻滞抑制DLBCL细胞的增殖。研究结论:1,PINK1在DLBCL中的表达和利妥昔单抗耐药相关2,PINK1通过磷酸化细胞核HDAC3调控DLBCL的CD20表达3,新型HDAC抑制剂西达本胺通过上调DLBCL的CD20表达增敏利妥昔单抗的疗效
其他文献
近几年,随着仓房条件的逐步改善,各粮油仓储企业都在积极探索绿色生态的储粮新技术。我单位根据现有仓房条件,结合本地区地理生态特点,以冬季通风降温为基础,结合粮面密闭压
离子交换树脂是当前地质样品前处理使用比较前沿的一种技术,但是目前离子交换树脂在实际运行的时候仍旧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众多心理学流派的产生,为锻炼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思想背景和科学基础。锻炼心理学学科思想经历了20世纪初生物医学模型的运用、20世纪中后期心理社会学思想的主导、20世纪末期
目的建立跌打活血散中儿茶素和表儿茶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Prevail Select C18(4.6mm×150 mm,5μm)色谱柱,柱温35℃;以乙腈-水-磷酸(100∶900∶1)为流
基于“有效短裂纹准则”,研究了1Cr18Ni9Ti焊缝的疲劳短裂纹行为描述方法。与疲劳群体短裂纹演化行为机制一致,考虑了3个重要因素。首先,主导有效短裂纹(DESFC)行为是群体短
老年性痴呆(AD)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包括异常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引起的细胞骨架改变、早老素等遗传基因的突变、淀粉样前体蛋白代谢失调引起的细胞外老年斑的形成、脑内乙酰
苏州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江苏省高校中最早设置的本科专业之一。在此基础上,1986年建立政治学理论硕士学位点,1996年建立政治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点,2000年增设政治
为了满足光码分多址系统中不同用户能够获得不同发送速率的需求,根据所需地址码的容量和码重,通过MATLAB编程,设计出没有重复数字的间隔集,得到具有理想相关性的多码长地址码
目的: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是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中评估新药或新治疗方案临床获益的金标准,但通常需要较大样本量和较长随访时间才能表现
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战争逐渐展现出多样化的和全方面的趋势,空军将担负起攻击重要敌对目标以及与海、陆军协同作战等重要攻坚任务。其表现出的参战机种之多、战争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