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肠内喂养温度对胃缺血再灌注损伤(Gastr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GI-RI)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肠内喂养温度10℃组、24℃组、32℃组、40℃组,每组12只。采用夹闭腹腔动脉30min造成胃缺血,松开动脉夹后再灌注形成胃缺血再灌注损伤。每组术后随机取2只于再灌注1h处死。其余大鼠于再灌注2h开始给予不同温度肠内喂养观察大鼠生存状态、胃肠道并发症、体重和体温(直肠温度)变化。再灌注48h取胃,肉眼计数胃黏膜损伤指数;光镜下采用双盲法观察胃黏膜损伤深度,行胃黏膜损伤病理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胃黏膜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应用ELISA法测定胃黏膜髓过氧化酶(MPO)含量、血清TNF-α含量;采用比色法测定胃黏膜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1、大鼠胃缺血再灌注(Gastric Ischemia-Reperfusion, GI-R)1h肉眼可见胃黏膜点状、条索状、片状糜烂及大量出血点,光镜下可见胃黏膜层损伤。2、各肠内喂养温度组比较,10℃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病理评分、胃黏膜TNF-α阳性表达、MPO含量、MDA含量均低于其他各组, SOD活力高于其他各组。胃黏膜损伤指数、病理评分、胃黏膜TNF-α阳性表达、MPO含量、MDA含量与肠内喂养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SOD活力与肠内喂养温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各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实验动物腹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0℃组大鼠腹泻例数明显高于其他各组,40℃组未发生腹泻;各温度组胃潴留、胃肠道积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组体重下降最为明显,各温度组体温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从胃黏膜局部分析,10℃肠内喂养温度可以有效改善GI-R导致急性胃损伤动物模型的早期炎症反应、抑制中性粒细胞聚集和提高抗氧化能力,促进氧化与抗氧化平衡,减轻胃组织损伤的程度,对胃黏膜更具有保护作用。24℃和32℃相对比40℃肠内喂养温度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明显。2、从大鼠的耐受性及安全性来看,24℃、32℃、40℃肠内喂养温度相对于10℃更安全,腹泻发生率更低,术后营养耗竭更少。3、从整体考虑,24℃-32℃肠内喂养温度对于GI-RI大鼠更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