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分析1985年、2000年和2005年蒙古族7-18岁学生体重调研情况,了解20年来蒙古族7~18岁儿童青少年体重分布及变化趋势;2.以2000年蒙古族7~18岁学生体重为指标进行有序样品聚类分析,并用2005年蒙古族学生体质调研数据进行回代验证,建立合理适用的蒙古族7~18岁儿童青少年不同年龄段体重参考值;3.将为临床诊断及学校卫生工作中制定有效地干预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象来自“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蒙古族通辽校点1985年、2000年和2005年的调查数据。1985年获得有效人数5767人,2000年获得有效人数5563人,2005年获得有效人数2990人,数据资料采用SPSS数据库进行统一分析,通过单因素对城乡间、性别间、年龄间、1985年与2005年间做对比分析,以观察某因素的分布情况、变化特征、对比差异及发展趋势等。选用2000年有效人数体重指标数据资料,采用有序样品聚类分析方法进行聚类分析,找出最优分割即划分最优年龄段,统计出每个最优年龄段的均数和标准差,建立各年龄段体重的参考值范围。之后,以2005年有效人数体重数据资料对其进行回代验证参考值范围外验率。结果1.1985年、2000年和2005年蒙古族7~18岁学生体重水平基本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除1985年蒙古族7~18岁学生体重城市男生17岁到18岁未增长,基本符合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1985年到2005年,7~18岁蒙古族城市男生、乡村男生、城市女生和乡村女生的体重平均增长值为5.44kg、4.52kg、3.83kg和3.17kg。其中城市、乡村男生前15年年平均增长值为5.57kg和4.34kg,各年龄组增长值均有统计学意义;城市女生前15年年平均增长值为3.79kg,除17岁组外各年龄组增长均有统计学意义;乡村女生前15年平均增长3.29kg,7~15岁增长有统计学意义。后5年除城市男生14岁组下降3.43kg,乡村男生除11岁组增长2.46kg,城市女生8岁组增长2.25kg,其余年龄组均无统计学意义。体重以年增长值3kg为快速增长标准,20年来城乡男女生体重有快速增长期变化趋势。20年平均增长量城男>乡男>城女>乡女,城乡男女生的10年增长量均大于0.5kg。前15年增长显著,后5年增长趋缓。同时城市男生1985年、2000年、2005年体重最大生长量年龄分别为13~14岁、13~14岁、12~13岁;城市女生分别为11~12岁、11~12岁、10~11岁;乡村男生分别为14~15岁、12~13岁、12~13岁;乡村女生分别为12~13岁、11~12岁、10~11岁。20年来城乡男女生体重最大生长量年龄均有提前趋势,突增高峰20年来有提前趋势,突增期城市学生有所延长,乡村学生有所缩短。2.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性过程,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和突增期变化,根据体重对蒙古族7-18岁学生年龄进行了不同性别、不同城乡最优年龄段划分。按城男、乡男、.城女、乡女分别对蒙古族7-18岁儿童青少年体重变化进行年龄段划分,采用最优分割法,当城男与乡男类别数均为5时、城女与乡女类别数均为6时,与下一个分类时最小误差函数e[P(c,k)]比值较小,且处于较稳定状态,城男与乡男、城女与乡女分别为:1.4134与1.6111、1.3519与1.7210。结合本专业知识,认为城男与乡男均5分类为宜,即1、3、6、8、10与1、4、7、9、11分割点,城女与乡女均6分类为宜,即1、3、5、6、8、10分割点;城男分为7~8岁、9~11岁、12~13岁、14~15岁、16~18岁等5个最佳年龄段;乡男分为7~9岁、10~12岁、13~14岁、15~16岁、17~18岁等5个最佳年龄段;城女及乡女划分为7~8岁,9~10岁,11岁,12~13岁,14~15岁,16~18岁等6个最佳年龄段,建立了蒙古族儿童青少年的体重参考值,共计32个参考值。3.用2005年蒙古族学生体质调研数据进行回代验证,得到城市男生的外验率最低为91.71%,最高为97.69%,平均外验率为94.23%;乡村男生的外验率最低为90.84%,最高为100.0%,平均外验率为95.25%;城市女生的外验率最低为91.71%,最高为98.44%;平均外验率为94.23%;乡村女生的外验率最低为93.37%,最高为98.44%;平均外验率为95.47%,均达到了要求(≥85%)。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针对蒙古族儿童青少年不同年龄段的体重参考值,突出了简单实用的特点,同时填补了蒙古族儿童青少年年龄别体重标准的缺乏,对预防蒙古族儿童青少年的营养不良、超重和肥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制定学校卫生和儿童保健工作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