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农村,老龄化的现象更为明显。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壮年选择进入一线和二线城市务工谋生,农村的空巢老人和留守老人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农村所面临的养老问题也越来越严峻。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因此在农村大面积开展机构养老还不太现实,而家庭养老的功能又逐渐弱化。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是近几年来为了切实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而摸索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农村养老模式,农村幸福院就是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是为了更好的弥补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和机构养老模式的缺陷而产生的,它能够更好的整合当地社区和村委会的各种闲置土地和养老资源,它的有效运行使得农村老年人的相互照顾和陪伴的过程中解决了自身的养老问问题,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农村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然而农村幸福院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农村幸福院的可持续发展和运行还面临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首先在查阅和整理了大量国内外关于农村养老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在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两大社会学理论的指导下对互助养老和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内涵和概念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分析了互助养老的概念内涵、特点、优势等内容。其次,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调研的方法,分析了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产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实地调研了滨州市农村老年人尤其是留守老人和孤寡老人所面临的养老问题以及滨州市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运行和发展现状,进而分析了滨州市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在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养老机构入住率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以及管理和服务水平较低的问题,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剖析,主要有传统观念阻碍、老年人经济条件不足以及政府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力度不够等方面。最后,从政府、社会、社区三大社会支持层面提出加大对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运行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补助力度、动员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和家庭逐步转变传统养老观念等对策建议,为下一步滨州市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可持续运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