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行人流特性与人流量预测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_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轨道交通以其运量大、速度快、能耗低、污染少、舒适性佳及节省土地等特点得到了快速发展。轨道交通换乘站大多处于地下封闭空间,地下埋深大,人流量密集,当发生地震及火灾等紧急事故时,人员疏散困难,将会给乘客生命以及财产带来威胁,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换乘站人员安全疏散以及行人流特性的相关研究是安全工程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论文关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行人流特性与人流量预测的研究,对紧急情况下人员疏散策略的制定、现有车站改建及性能化分析等具有重要作用。作者总结概括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换乘站的换乘形式及分类特点方面的研究,并对国内外换乘站内行人运动特性及人流量预测的研究进行了概括。简略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的分类及相应的建筑特点与换乘站内部的行人设施布局特征。通过对重庆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的换乘类型和设施布局特点的总结,设计了调查问卷。了解乘客对换乘站的认知程度、换乘满意度情况以及影响乘客换乘的因素。并采用录像法观测换乘站行人流运动情况和人流量分布规律。作者通过录像法研究了换乘站换乘通道处人流密度,人员行走速度以及换乘站内人员分布情况。根据录像结果分析,人流密度越大,行走速度越缓慢;反之,当人流密度较小时,行走速度相对增大。并获得了人流密度与行走速度的函数关系式及人流量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人员行走速度的因素,主要为:站内楼扶梯的宽度与高度以及使用数量,换乘通道的宽度与长度,人员基本特性性别、年龄以及携带行李大小等。此外,作者还探讨了小时人流量的预测,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内小时人流量预测方法模型及其适用范围。
其他文献
现代性的核心特质是理性化,它蕴涵了人类对某种目标的合理界定、对实现方式的合理选择。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现代政治的核心要义是实现政府体系的理性化,建设理性政府,其内在逻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GC)法,对华北平原冬小麦拔节一成熟期间麦田土壤CH4气体通量进行了测定,得出华北平原典型冬麦田土壤是大气CH4的弱吸收汇。试验期间土壤CH4通量存在明显的季
本刊2003年第10期和12期分别对硬盘的知识、数据恢复的原理及整个数据恢复行业进行了简单介绍,同时也提及了数据恢复的一些方法。在文章刊出后,几个著名的网络媒体也进行了转载
目的:中药内服外用联合西药治疗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的临床研究。方法:将100例宫颈HPV感染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
语言是人们认知世界的重要工具。人们生活在客观世界中,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形成认识。这些认识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形成认识表达。本文以英国哲学家Karl Raimund Popper(1979)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