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为远端蒂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跟腱区皮肤缺损提供解剖学数据,将其运用于临床,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解剖30侧成人小腿标本,观察胫后动脉穿支的肌间隙穿支数目、走行、长度、管径和穿出点的分布以及胫后动脉肌间隙穿支动脉的分支、吻合,并模拟手术,切取远端蒂远端蒂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跟腱区皮肤缺损。从2008年10月至2009年11月,运用远端蒂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跟腱区皮肤缺损12例,观察其疗效。结果:解剖学方面:(1)、胫后动脉在小腿内侧发出肌间隙穿支动脉分布区间为2-7支,以4-5支居多,占总数的67.13%。(2)、小腿下段内侧胫后动脉平均每侧发出肌间隙穿支动脉2.4支,动脉管径(1.24±0.50)mm,血管长度(2.50±1.00)cm,其中最远的一支肌间隙动脉穿支在内踝尖上约2.2-5cm处发出,管径(1.52±0.20)mm,长度为(2.26±1.00)cm;在小腿中段胫后动脉平均每侧发出肌间隙穿支动脉1.33支,动脉管径(0.98±0.30)mm,长度为(1.48±0.70)cm;在小腿上段,在距离内踝尖21-25cm处恒定存在一支动脉穿支,穿出深筋膜后分布在小腿上段内侧浅筋膜及皮肤上,动脉管径(0.56±0.30)mm,长度为(0.62±0.10)cm。(3)、胫后动脉穿支动脉从胫后动脉发出后分出上行支、下行支,相邻的两支穿支动脉的上行支与下行支相互吻合形成血管吻合链,分布在小腿内侧筋膜皮肤上。(4)、在内踝尖上、下约4cm范围内,胫后动脉发出2支筋膜穿支,动脉管径分别为(1.18±0.30)mm和(0.78±0.30)mm,长度分别为(0.64±0.40)cm和(0.42±0.20)cm,其上行支与小腿下段的胫后动脉肌间隙的降支形成丰富的吻合。(5)、在距离内踝上l0cm以内的范围是胫后动脉肌间隙穿支穿出较为密集的区域,穿支数量占总数的47.55%。各穿支的体表投影近似为胫骨内侧髁后与内踝、跟腱间中点的连线上。临床方面:运用于12位患者中,病例4及病例10皮瓣术后第二天出现颜色较暗,张力过高等静脉危象表现,我们在常规西医处理的基础上,运用中医辨证后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治疗5天后病例4皮瓣颜色由青紫转为红润,张力适中,皮瓣正常,最终皮瓣成活;病例10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其坏死部分在清创完全后予换药处理后痊愈。其余病例皮瓣完全存活,无不良事件发生,所有病例均随访半年以上,能正常步态行走,皮瓣耐磨。结论:在小腿后内侧肌间隔,胫后动脉发出的穿支形成纵向血管链,其肌间隙穿支在小腿下段分布较为密集,在解剖学上证实了远端蒂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切取的可行性,并可以设计该皮瓣修复跟腱区皮肤缺损。因其具有邻近转移,损伤小,不伤及供区皮神经,质地与跟腱区相近,血供可靠,手术简单,设计灵活优点,故而是修复跟腱区皮肤缺损的最佳选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