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是我国居民点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孕育中华文明之根,承载着中国人对传统农耕时代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背景下,国家对乡村生活、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过程中,乡村受到城市的冲击致使居民生活生产活动边界、规模、类型、方式等均发生了改变,打破了乡村聚落长期以来稳定的状态,居民生活品质日趋堪忧,在城郊型乡村中这一情况更是明显。人居环境整治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切入点,但是目前大多研究和实践对象聚焦于城市,整治方法仅是基于物质类别的差异提出一组建设工程,忽视了人居环境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及不同维度上的价值,总体来说研究较为薄弱。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案例的基础上,走访大量已进行人居环境整治的关中地区城郊型乡村,总结归纳实施建设中的矛盾与冲突,剖析其背后规划编制方法中的不足,结合当下城郊型乡村人居空间特征,从时空视角下重构城郊型乡村人居环境内容体系,搭建了关中地区城郊型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框架,阐述了整治规划理念、原则、目标、内容、策略及保障措施等,致力于推动关中地区城郊型乡村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关中地区城郊型乡村整治规划编制方法中的诸多问题是引起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后出现聚落空间特色消弭、文脉传承断裂、新建公共空间活力低下等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人居环境整治规划编制方法的不顺畅主要体现在规划结构不完善、规划编制内容缺憾和规划实施过程不力等三个方面。(2)关中地区城郊型乡村人居空间整体特征呈现出模糊混杂和功能多元混合两个特征。伴随城市社会资本、技术手段、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冲击,城郊型乡村内长期稳定的人居空间秩序格局被打破,并持续进行重塑、变迁、保育等多元转型方式,导致人居空间呈现出一种现代与传统、现实和虚拟相混杂的景象。(3)基于时空视角对城郊型乡村人居环境内容体系进行重分类。引入“人居活动记忆场”这一概念关联人居环境在社会、时间、空间等多维视角中的价值,确定了三类人居活动、八大人居活动记忆场,并根据内容属性的差异分别映射到日常生活类、社会表征类、地方秩序类和精神文化等四类地理空间中,明确了城郊型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中的主体内容,为关中地区城郊型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框架建构奠定基础研究条件。(4)构建关中地区城郊型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框架。在判别人居环境整治规划本质的基础上,基于前文的研究提出整治规划的优化方向,明确规划的任务、理念、原则及目标,阐述规划内容及干预措施,并提出适当的实施保障措施。(5)基于岔口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案例,详细阐述四类人居空间的整治优化内容。包括:采用“历史问道”方式实现城郊型乡村格局和肌理的延续、传承和彰显;采用“活力重塑”方式重振街巷、广场和微型公共空间,满足空间尺度合理、功能适配和活力再生等要求;采用“整体活化”方式对基地内遗址遗迹、传统民居、军事防御等建(构)筑物进行优化提升,传承乡村历史文脉,彰显乡村文化底蕴,增强乡村居民身份认同感;采用“原型升级”方式对基地内居民住宅进行升级改造,确保居民住宅空间格局、形制形式、功能等方面既要传承历史特色,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并根据乡村未来生活需求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品质。本研究不仅在方法层面上建立了关中地区城郊型乡村人居环境分析、整治框架,而且在实践层面上,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为当前最为紧迫的城郊乡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提供了一个比较详实的实证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