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宗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跨政治、跨世代存在的、对一般社会成员有着重大影响的文化资源,要真正理解宗教就必须将其放到社会系统中加以分析。而一个社会中的资源和权力分配从来就是不均等的,社会分层构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变量之一。这种分层的秩序结构究竟会对社会成员的信仰态度、行为发生什么作用,社会成员的信仰意识和行为又会对社会分层起什么反作用呢?具体到道教,这种互动关系又是如何展开的呢?研究这一关系问题不仅有助于探求社会结构、社会秩序对道教的影响和制约,也有助于洞视道教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过程的形塑和整合,最后也有益于在一般层次上探讨宗教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为社会转型期妥善处理宗教与社会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启示。道教与社会分层的关系问题是道教研究中有着重要研究价值的问题,但国内外已有的道教研究,还缺少严格意义上用社会分层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道教与社会关系的专门成果。一旦缺失社会分层的视角,就难以说明道教与社会互动的微观机制。如果仅将社会简单分作上、下两层,仍然无法涵盖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无法透视信徒社会职业、居住、生活形态的多样性与道教的对称性影响。分层视角的缺失也导致学界对道教与社会关系的理解被简单地政治化了。个别综合性论著虽对道教与社会分层的关系问题略有涉及,但却较零散,缺少系统、全面的梳理,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缺少回应和较有说服力的论证。在研究方法上,还因为缺少将社会史的材料和结论与道教研究相结合,缺少将宗教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用于指导道教与社会的关系研究,而无法得出深入系统的结论。因此本研究旨在运用宗教社会学的理论与历史分析方法,利用汉末魏晋南北朝社会发展与道教发展的历史材料和道教经典文献,从历史现象中梳理道教与社会分层的互动事实,从宗教与社会的互动视角出发透视道教与社会分层的互动关系,更力求进一步揭示道教与社会、宗教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本研究之所以将具体考察的视野局限在汉末魏晋南北朝,是由于汉末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发生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可较为完整地观察到社会分层体系中上、中、下各等级道教信徒的淋漓表现,对于研究道教与社会分层互动关系而言,是一个具有典型代表性意义的历史时段。这一时段的社会分层制度还具有一些独特性,原来由官爵级别确定的政治等级地位体系变为由门第和官爵决定的血缘加政治特权的等级地位体系。不仅这种“门品秩序”对道教起制约作用,门阀士族还直接主导和参与了对下层民间道教活动的镇压、对道教的仙道化改造;反过来,这一时期的道教,对“门品秩序”也发挥了独特的影响。最后,对汉末魏晋南北朝这个历史动荡期道教与社会分层关系的研究,可以为转型期社会妥善处理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增进社会和谐和深度整合提供理论参考和经验启示。本研究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导言和第一章构成。导言介绍了研究动机、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一章论证指出汉末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分层是受官、爵、门第影响的政治等级分层,包括两个阶级,即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三个等级,即上等、中等、下等;七个阶层,即皇室(即皇帝及其宗室)、高层士族、低层士族、庶族地主、个体小农等、佃客部曲、官私奴婢阶层。中国封建社会中,主要的阶级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对立,但在魏晋南北朝又加入了庶族与士族、高层士族与低层士族的阶层矛盾。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从微观角度分别对源自社会上等、中等、下等的道教信徒的信仰特点及其对道教发展的作用做了描述和讨论。第二章指出源自上层道教信徒包括皇族和魏伯阳、葛洪、许谧、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高层士族成员。上层对道教的发展影响重大,是道教制度化、上层化的主要推动者。治身方面,大多雅好服食兼及炼养,但个别也涉及厌胜禁咒、符箓斋醮。治世方面,皇族重在利用道教维护皇权统治,有些皇室成员也利用其夺取权力,而高层士族重在利用道教安邦治国、辅佐朝政、立足维护现有统治秩序的基础上试图改良社会。第三章论证指出源自中层的道教信徒主要包括《太平经》的作者、三张、孙秀、孙泰、孙恩、卢悚、卢循以及隐士等低层士族和庶族地主,他们在道教初起时,撰写道经、发展道团,担当了道教开创者的重要角色,是道教组织化的最初推动者。魏晋以后其主导地位被上层道教信徒所取代。治身方面,既利用符水禁咒吸引下层信众,也修神仙术。治世方面,当他们提出的社会改革措施被上层统治者拒绝后,则选择隐居不仕或利用道教领导中下层反抗上层统治者,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但中层信徒在思想上有动摇性,斗争行为中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第四章认为源自下层的道教信徒包括个体小农、个体手工业者与小商贩等自由民、佃客等依附民以及官私奴婢等不自由民。他们虽然不是道教的开创者,却是最早的追随者、响应者。其在仪式行为上较重献祭、祈祷、符水治病,具有形式粗朴、目的较功利现实的特点;在组织行为上他们积极参与道团,缴纳命信,结成的道教组织具有较强的互助性。除了利用道教祛病健身,还组织反抗政府的群众运动。下层民众加入道教,传承、强化了道教的巫术鬼神和民俗性,利用道教起义失败对道教发展造成挫折和打击。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章和第六章,是将社会分层与道教分别视作两个复杂系统,从宏观角度分析二者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第五章分析指出汉末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分层对道教结构、功能,道教的历史发展有着独特的影响。社会分层作用于道教教义、神仙体系、仪式、组织等结构性要素。社会分层对道教也有功能性影响,对于源自不同社会等级层次的信徒而言,道教在治身、治世方面具有不同的功能。社会分层也影响道教的发展:社会中层是道教的开创者,社会下层是最早的追随者,社会上层则是道教制度化、官方化的主导者。各种阶层冲突、阶层矛盾也对道教发展产生影响。第六章认为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不仅被动接受社会分层制度的影响,也反作用于社会分层。道教对等级分层观念、士庶之隔、阶层歧视的批判,对阶层冲突的作用、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反映了道教对消减阶层差异、社会不平等的作用,体现了道教对社会分层的调整,对社会结构裂隙的弥补和整合。道教的超阶级性和独立性成长不仅形成一个事实上“跨阶层”的阶层,也曾随着道教宫观制的形成而构建出“职业道士”这个独立阶层。前者可能消减阶层差异、否定社会分层,后者却又是对社会分层的发展和补充。最后的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并概括指出,道教与社会分层互动关系的实质在于:社会分层对道教的影响就是社会生活条件对思想、态度和行为的一种基础性作用,是现实社会秩序对道教的制约和影响;道教对社会分层的反作用,就是文化资源、思想武器及其发动的组织行为对现实社会秩序、资源分配规则的巩固或干预。宗教不仅是一种整合社会结构的力量,也可能成为破坏社会秩序的力量,它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生活形态、组织形态。社会转型期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充分重视汉末魏晋南北朝处理道教与社会关系的经验和教训,处理好宗教与社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