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渝城市群是西部人口和经济体量最大的板块,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成渝城市群将参与承担“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以及拓宽中国经济回旋余地、拓展中华民族战略纵深等重要历史使命。成渝城市群的经济发展空间非均衡性和区域治理的阶段历程,使得其内部的经济空间存在独特的演变特征,对成渝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时空差异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基于2008-2018年成渝城市群经济发展指标面板数据,以城市群内部127个县域单元和35个市(区)域单元为研究对象,利用多维数理统计方法和空间统计方法,对成渝城市群2008-2018年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进行测度、表现和成因机制探讨。在对国内外关于“城市群”“区域发展差异”的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梳理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对成渝城市群的发展脉络、规划进程进行阶段性回顾;在实证分析中利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ESDA方法对单一指标的GDP时空分异进行测度,揭示成渝城市群人均GDP在时间上的变化序列和空间上的关联格局,并对其阶段性演变特征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涵盖人均GDP的多元经济发展指标进行主成分提取、演变序列分析和空间关联格局测度,揭示不同经济发展特性视角下的区域发展时空差异特征;最后针对实证研究,从自然资源、城市梯度、经济质量、产业协作等方面进行机制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基于人均GDP的经济差异时空演化测度显示: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始终呈现扩大的趋势,相对差异呈现整体较低,先增后减,平稳收敛的趋势;经济重心移动轨迹经历“东拓、局部收敛、北移”三个阶段,移动速度呈现“增-减-增”的趋势,经济空间的方向分布在“东北-西南”方向上表现“加强-减弱-加强”的特征;经济差异空间相关性较高,成渝双核及其都市圈极化显著,“成都-德阳-绵阳”经济发展带存在相对“坍缩”态势;经济增长类型的空间关联格局变化显著,成渝两地的增长序列逐步体现的“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特点,表明成渝双城都市圈带动效应初显。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成渝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进行时空差异测度,提取到经济实力、经济品质、经济结构三项主成分,结果显示:经济体量上,成渝双核极化明显,城市群发展能级不足,城市群区域缺乏第三副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品质和质量上看,重庆地区辐射带动效应强于四川地区;产业结构方面,产业板块相向发展态势初显,但同质化显著。研究最后基于单一指标和多源指标的复合评价,从经济指标主成分构成角度结合城市群发展现实背景,对经济差异的机制进行定性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成渝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