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或者人和群体之间进行协作与互动,实现信息传递与反馈的过程。一方面,良好的人际沟通对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身心健康乃至保证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人际沟通缺陷是自闭症谱系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典型特征之一。以往的研究者基于“共享意图假说”结合行为学分析发现了沟通者的共享意图、互动水平与工作记忆广度等因素会影响人际沟通的最终结果。最近的社会神经科学家,结合脑影像学技术发现在言语沟通和互相理解过程中在两名沟通者间能够产生人际间不同同步性(Interpersonal brain synchronization,INS)。然而,以往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以往研究多让被试利用已有的先验沟通系统进行交流,很少有研究探讨在没有先验沟通系统的情境下,沟通系统是如何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2)虽然有学者指出“共享意图”是人类沟通系统建立的关键影响因素,但是由于实验范式和技术手段的局限,难以探讨共享意图影响人际沟通系统建立的神经基础;(3)以往的研究视角多关注于最终的沟通结果,忽视了沟通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过程以及个体间互动特征是如何调节新的人际符号沟通系统的建立过程。针对上述研究局限,本研究改良创新了以往的实验符号学范式,设计出协调符号沟通范式(coordinating symbolic communication paradigm,CSCP)。研究一采用行为学实验,首先在行为层面验证实验范式的可行性,探讨人际沟通系统建立过程中关键的心理基础(实验1)。研究二结合协调符号沟通范式与基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f NIRS)的超扫描(hyperscanning)技术,考察人际沟通系统建立过程中人际间脑同步性的变化规律(实验2);进一步,引入经颅交流电刺激(t ACS)技术,验证人际间脑同步性与沟通成功率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3),最终提供人际互动视角下的沟通系统建立相关的脑活动基础。研究三通过角色设定来操纵沟通者的互动效率,探讨共享意图对人际符号沟通系统建立的作用机制是否会受到沟通者的互动效率的调节(实验4)。首先,研究一将改良创新的——协调符号沟通范式结合行为学研究,在验证实验范式切实可行的基础上,基于人际互动视角探讨一个新的人际符号沟通系统从无到有建立过程中关键的心理基础。该范式刺激材料包含9个图形和9个无意义的字符。具体流程包含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沟通协调阶段(communication coordinating period,COP),两名沟通者需要不断通过反馈信息揣测对方意图和想法,共享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调整自己的编码策略,最终建立起一套新的人际符号沟通系统。第二阶段是沟通测验阶段(communication testing period,CTP),主要是为了检测第一阶段的建立结果。该实验范式基于沟通的交互模型,充分考虑了人际沟通过程中互动与反馈等因素,并且在沟通过程中记录下两名沟通者每一步的编码与解码情况,使得我们能够探讨人际符号沟通系统的建立过程中的人际间互动特征和动态变化情况。每次会有两名被试同时参与实验,基于以往研究发现,在实验前后分别检测了两名沟通者的大五人格特质、工作记忆广度、共享意图水平、合作水平、感知到的相似性、人际指针量表和认知需求等。此外,通过计算两名沟通者编码与解码变化次数,计算出互动效率。通过相关分析、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发现:(1)沟通者之间的共享意图水平、合作水平、感知到的相似性、互动效率与沟通协调阶段的成功率存在显著正相关;(2)共享意图对沟通协调阶段的成功率具有独特的预测作用,能够解释沟通成功率总变异的43.5%。其次,研究二将协调符号沟通范式与基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的超扫描技术相结合,考察共享意图影响沟通系统建立的神经基础(实验2)。实验2基于共享意图的定义包含三个基本维度:共同的目标、协作性互动以及与对方共享自己的心理状态,对共享意图进行维度上的操纵,设置了两种条件。实验条件下,两名被试需要利用图形和字符进行互动,最终建立起一个新的人际符号沟通系统,该条件下两名被试包含了上述的三个维度。然而对照条件下,两名被试在实验前已经知道9个图形和字符的一一对应关系,也就是说两名被试有共同的目标也需要协作性互动,但是并不需要和对方共享自己心理状态。实验条件和对照条件是被试内设计,每个条件下各有43组被试对。此外我们根据实验条件下,两名沟通者共享意图得分的中位数,将被试分为了高共享意图组和低共享意图组。研究发现:(1)行为学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两名沟通者的共享意图水平要显著高于与对照条件;此外,实验条件下高共享意图组中沟通协调阶段与沟通测验阶段的成功率均显著高于低共享意图组;并且两组中共享意图水平与沟通协调阶段成功率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2)人际间脑同步性分析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高共享意图组中沟通协调阶段人际间脑同步性(通道15,右侧颞上回)显著高于低共享意图组;并且高共享意图组的人际间脑同步性与沟通协调阶段成功率和共享意图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低共享意图组中并未发现这种显著相关性。(3)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共享意图通过沟通者右侧颞上回人际间脑同步性影响沟通协调阶段成功率。(4)时间序列分析表明,人际间脑同步性在人际符号沟通系统建立的早期就呈现出显著的组间差异(高共享意图组和低共享意图组相比从第10个试次开始),并且高共享意图组从第10个试次开始,人际间脑同步性与沟通协调阶段成功率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关系。(5)采用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的计算方法,用人际间脑同步性来预测沟通协调阶段的成功率。结果发现,实验条件高共享意图组中,从第7个试次开始,人际间脑同步性能够稳定预测沟通协调阶段成功率,而低共享意图组中并不能精确预测。紧接着,研究二通过引入经颅交流电刺激技术,进一步验证沟通者右侧颞上回的人际间脑同步性与沟通成功率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3)。在协调符号沟通任务开始前,随机给与两名被试同相位、反相位(40Hz,1m A,20min)和伪刺激。主要结果表明:(1)同相位刺激条件下初始休息阶段的人际间脑同步性显著高于反相位刺激和伪刺激,这验证了刺激的有效性。(2)任务相关的人际间脑同步性分析表明,同相位刺激相比于反相位刺激和伪刺激,能够显著增强沟通者右侧颞上回沟通协调阶段的人际间脑同步性。(3)行为学结果分析表明,同相位刺激相比于反相位刺激以及伪刺激,能够显著增强沟通协调阶段和沟通测验阶段的成功率。因此实验3结果表明,同相位刺激相比于伪刺激能够显著增强沟通协调阶段成功率,是通过人际间脑同步性发挥作用。实验1中我们发现两名沟通者在建立新的人际符号沟通系统的过程中,互动效率与共享意图以及沟通协调阶段成功率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实验2发现高共享意图组中的互动效率显著高于低共享意图组;并且仅在高共享意图组中发现互动效率与共享意图、人际间脑同步性以及沟通成功率的相关性,低共享意图组中,没有发现显著相关性。以往研究表明,在言语沟通任务中,高效的沟通情境(面对面互动)相比于低效的沟通情境(背对背互动)被试间具有更强的共享意图与人际间脑同步性,引发了更强的合作行为。基于此,我们推断在人际符号沟通过程中,如果一组被试具有更高的互动效率,可能能够更快地猜测到对方的想法,也更愿意与对方分享自己的想法,从而诱发更强的共享意图与人际间脑同步性,进而表现出更好的沟通结果;而低效地互动可能会降低沟通者之间的共享意图与人际间脑同步性导致沟通成功率较低。因此,研究三想要通过直接操纵沟通者的互动效率,进一步探讨共享意图对于人际符号沟通系统建立的作用机制是否受到互动效率的调节。实验4借鉴以往研究操纵手段,通过设置角色固定和角色轮换两种条件来操纵沟通者的互动效率。角色轮换条件下,两名沟通者以伪随机形式轮流担任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角色固定条件下,一名沟通者一直担任信息发送者,而另一名沟通者一直担任信息接收者。结果发现:(1)行为学研究结果表明,角色固定条件下,沟通者的互动效率、共享意图水平以及两个沟通阶段的成功率均显著高于角色轮换条件;且两个条件下共享意图与沟通协调阶段成功率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并且互动效率与共享意图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2)人际间脑同步性分析结果表明,角色固定条件下沟通者通道15(右侧颞上回)沟通协调阶段人际间脑同步性显著高于角色轮换条件;并且角色固定和角色轮换条件下人际间脑同步性与沟通协调阶段成功率和共享意图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角色固定条件下,人际间脑同步性与互动效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角色轮换条件下,并未发现这种显著相关性。(3)中介效应分析表明,互动效率能够促进共享意图与沟通协调阶段通道15人际间脑同步性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沟通协调阶段成功率。上述四个实验结果表明,在一个新的人际符号沟通系统从无到有建立的过程中,沟通者双方的共享意图是预测沟通成功率的有效指标,共享意图是通过增强沟通者右侧颞上回的人际间脑同步性,进而提升沟通成功率。最后,共享意图通对人际符号沟通系统建立的作用机制受到沟通者互动效率的调节。本研究基于创新的协调符号沟通范式,指出共享意图—人际间脑同步性可能是新的人际符号沟通系统产生过程中关键的心理—神经基础,提供了人际互动视角下的科学证据,扩展了Tomasello的“共享意图假说”,促进了人们对人际沟通系统建立的内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