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将本实验室原有的3.2871A株豆类丝核菌接种到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上传代,再将传代后、生长良好的3.2871A株豆类丝核菌接种于改良的Czapek’s培养基内,制备出无污染的该株菌次级代谢产物,利用传统的一般生殖毒性试验和围产期毒性试验检验其对小白鼠是否具有该方面毒性。通过整个试验,对3.2871A株豆类丝核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安全性做出了初步评价,为其将来作为一种新型抗肿瘤药应用于临床奠定了理论基础。方法:(1)制备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2)将原有的3.2871A株豆类丝核菌接种到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上,传代培养7d。(3)将培养7d后的、生长良好的该株菌接种到改良的Czapek’s培养基内,培养14d。(4)对培养14d后的Czapek’s培养基进行处理,制备出该株菌次级代谢产物。(5)检验豆类丝核菌次级代谢产物对小鼠有无一般生殖毒性,将3.2871A株豆类丝核菌次级代谢产物配制成高、中、低三个剂量,给小鼠灌胃,雄鼠交配前连续灌胃给药28d,雌鼠交配前连续灌胃给药14d,均1次/d,0.2mL/10g体重。雌雄按1:1比例交配。雌鼠交配成功后继续给药13d(至多器官形成期)。雄鼠给药期间每周称一次体重,交配成功后处死,检测相关指标。半数雌鼠于交配成功后第14d处死,解剖观察胎鼠情况,半数自然生产,连续观察仔鼠至第28d。(6)检验豆类丝核菌次级代谢产物对小鼠有无围产期毒性,将60只小鼠按雌雄2:1的比例交配,待有20只雌鼠交配成功后,停止交配。将成功受孕0d的母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豆类丝核菌次级代谢产物56.62mg/kg、14.15mg/kg、3.54mg/kg 4个组。母鼠妊娠后第15d到分娩后第21d连续给药,1次/d,0.2mL/10g体重。(7)根据一般生殖毒性试验结果和围产期毒性试验结果对豆类丝核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生殖毒性作出评价。结果:(1)7d后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上长出大量豆类丝核菌,长出的新菌与原代菌一样,菌丝深褐色,菌丝上散布有黑色菌核。(2)14d后的Czapek’s培养基上漂浮有一层深黑色的菌苔,像发黑的蘑菇,菌苔下面的培养液为深黄色,清亮,悬浮物质少,与文献报道一致。(3)对一般生殖毒性试验数据分析后表明,高剂量组药物对雄鼠、雌鼠、仔鼠均有影响,表现为雄鼠附睾重量(P<0.01)、附睾系数(P<0.05)、精子总数(P<0.01)的异常;雌鼠体重的下降(P<0.05)以及仔鼠第4d成活率的降低(P<0.05)。中剂量药物使雄鼠附睾重量(P<0.01)和附睾系数(P<0.05)降低并造成精子总数增多(P<0.05)。低剂量药物则对所有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4)在围产期毒性试验中,高剂量组药物造成仔鼠体重(P<0.01)、游泳生存时间(P<0.05)、内脏指数(P<0.05)、生理发育指标(P<0.05)和反射发育指标(P<0.05)异常。中剂量组药物对母鼠、仔鼠均有影响,表现为母鼠体重(P<0.05)、仔鼠体重(P<0.05)、游泳生存时间(P<0.01)、内脏指数(P<0.01)、反射发育指标(P<0.01)异常。低剂量组药物则导致仔鼠体重(P<0.01)、游泳生存时间(P<0.01)、生理发育指标(P<0.05)、反射发育指标(P<0.01)异常。结论:(1)高、中剂量组药物对小鼠有一般生殖毒性,低剂量组药物无该方面毒性。(2)高、中、低剂量组药物对小鼠均有围产期毒性,在临床应用时,孕妇应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