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中,作者致力于研究法律如何塑造个体生活的问题。为此,作者选取了非正规就业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劳动,不仅是个体在社会中谋生的一种生存手段,更是个体的一种生活方式。非正规就业流动人口的出现以及规模的壮大,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快速增长、城镇化加速推进出现的新情况。此项研究详尽细致地描绘出非正规就业流动人口的生活图景,提出运用“他者化”的研究进路作为观察视角,在将非正规就业流动人口视为能够进行选择的社会行动者的前提下,分析法律在社会中如何塑造个体生活。 此项研究源于作者在非盈利性民间社会服务机构服务学习的一次经历。作者在此过程中与非正规就业流动人口建立熟人关系,通过访谈和个案介入等方式积累了关于他们生活图景的素材。作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文本分析方法、服务学习方法、文献研究方法以及田野调查法。 立足于一个主体逻辑结构,本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即论文的第二章,作者主要的工作是描述非正规就业流动人口的生活图景与生活风险。之后,在本文的第二部分中,即论文的第三章、第四章与第五章,作者通过对于大量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检索与查阅,以及对于现有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的阅读与反思,分析导致非正规就业流动人口“他者化”的原因。 此项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进路与切入点,用来揭示法律这一人类智力的创造物在塑造个体生活的过程中是如何“提按转折”。作者在文中提出,农村人口最终成为研究意义上的非正规就业流动人口,这一转变过程可归结为“他者化”的过程。其中,法律通过文本与制度塑造出行动的框架,个体作为社会行动者在此框架内受到压力或驱使,进而做出选择。法律与个体行为两种因素彼此相互博弈、交融结合,共同塑造了非正规就业流动人口“他者化”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