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近一个世纪以前,人们已经观察到肿瘤周围有许多新生血管形成。1947年,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肿瘤化疗论坛上,Algure提出了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概念,他指出“肿瘤增长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能够从宿主引发产生新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形成”。1968年,又有人提出假说,认为肿瘤可以产生弥散性的“新生血管形成物质”。1971年,Folkman提出假设,认为肿瘤生长和转移依赖于新生血管生成。因此,阻断新生血管形成可能成为阻止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手段。从而激发了对促血管生成分子和抗血管生成分子的广泛研究。这些假说被以后的一系列实验所证实。
内皮抑素(Endostatin,ES)为内源性抗血管生成物质,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活性最强的肿瘤血管形成抑制因子。:ES通过特异性地作用于内皮细胞,尤其是微血管的内皮细胞,抑制其迁移,诱导其凋亡,从而抑制新生血管形成、阻断肿瘤组织血液供应,最终特异地抑制肿瘤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文献报道内皮抑素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率为40~75﹪。
重组人内皮抑素腺病毒注射液(以下简写为E10A)是由广州达博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抗肿瘤基因治疗药物。E10A采用第二代重组腺病毒为载体携带重组构建的人内皮抑素基因,转染肿瘤细胞后表达大量的人内皮抑素,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阻断肿瘤组织血液供应,从而特异地抑制肿瘤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经过多年的研究开发,完成了临床前药理、药效学、药代学、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动物试验。临床前研究证实E10A在体内外均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急性毒性试验未发现明显毒性反应,而长期毒性试验显示E10A应用1个月对受试动物体重增长、血液系统和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人内皮抑素重组蛋白(rh-ES)治疗肿瘤的Ⅰ期临床试验已有多个报道,Ⅱ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之中。但尚无重组人内皮抑素腺病毒治疗肿瘤的临床试验的研究报道。鉴于E10A在临床前实验所显示的抗癌活性及毒理研究结果,经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批准号:2004L04793),我们于2005年4月至2005年12月对重组人内皮抑素腺病毒注射液进行了Ⅰ期临床试验,此试验系E10A人体用药的最初安全性评价和在体内吸收转化的观察,为进入Ⅱ期临床试验做准备。
本临床试验分二部分:
第一部分:注射用重组人内皮抑素腺病毒Ⅰ期临床耐受性试验
主要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接受瘤内注射E10A的耐受性,局部和全身的毒性反应及其与剂量的关系;为Ⅱ期研究推算合理的剂量及用药方案;初步观察瘤内注射E10A的客观疗效、疗效持续时间;观察肿瘤患者接受瘤内注射E10A.后机体的免疫反应。
病例入组:根据重组人内皮抑素腺病毒Ⅰ期临床耐受性试验受试者入选标准,自2005年4月至2005年12月,共入组15例恶性肿瘤患者,均经病理学诊断证实。
研究方法:所有受试者均住院治疗。参考本品临床前药代动力学资料及国外腺病毒为载体的基因治疗文献,在本临床试验中,采用肿瘤局部注射,每周一次,连续2周,28天为一个疗程。根据改良:Black wall法计算初始剂量为每个病人1×10<11>VP/次。剂量爬升以一个自然对数级的1/2的方式递增,由于大部分以腺病毒为载体的基因制剂最大使用剂量均为1×10<12>VP。因此,本试验剂量范围从1×10<11>~1×10<12>VP,分为3个剂量级爬升。每个剂量级3-6例。给药期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治疗和观察期内观察有无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判断与试验药物的关系。按照WHO毒性分级标准观察E10A对注射局部和机体各系统的毒性反应,参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WHO)初步观察E10A抗肿瘤疗效。结果:15例受试者均可进行毒性评价。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各剂量级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各受试者均显示出对E10A良好的耐受性。主要的不良事件为:局部反应和发热。其他不良反应有轻微的肝功能异常、流感样症状如头痛、肌痛、乏力等。除1例患者出现谷丙转氨酶Ⅰ度升高外,其余患者的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查于治疗前后和治疗期间均无显著差异。心电图、胸片均无异常改变。15例患者进行了初步的疗效评价。根据WHO的抗肿瘤药物疗效标准,目标病灶MR 1例,SD 11例,PD 2例。取得MR的为1例鼻咽癌放疗后鼻咽复发并颏下淋巴结转移的患者(5.0×10<11>VP组),其治疗前后B超显示肿瘤缩小36﹪,初步疗效评价为MR。
第二部分:注射用重组人内皮抑素腺病毒体内吸收、转化研究
主要目的:考察重组人内皮抑素腺病毒在肿瘤患者体内的吸收和转化,为Ⅱ期临床试验设计提供合理的给药方案,同时为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病例入选:按照受试者入选标准,自2005年4月至2005年12月,共入组8例恶性肿瘤患者,均经病理学诊断证实。
研究方法:根据E10A Ⅰ期临床耐受性试验的结果,选用1×10<12>VP剂量组进行病毒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和转化研究,并作为Ⅱ期临床试验推荐剂量。用药方法和次数与耐受性试验相同,于两次给药前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注射部位、口咽部位拭子,尿液和粪便,于-80℃保存待测。Endostatin水平测定采用ELISA法,E10A的拷贝数的测定采用FQ-PCR,V型腺病毒抗体采用ELISA法。
结果:用循环数对腺病毒原始浓度作图得标准曲线:y=3.67x+55.20(R2=0.9952)。E10A可透过血管吸收入血,约4~8h开始,16h达高峰,给药7天后基本从体内清除。血清中DNA拷贝数最高的数量级为1.0×10<8>,约占总剂量1×10<12>VP的0.1﹪,表明瘤内给药吸收入血的比例较少。从不同剂量级患者E10A瘤内注射后尿、粪便标本E10A拷贝数可知,E10A从尿和粪便中清除所占比例较少。不同剂量级患者E10A注射部位均有E10A残留,但4天后基本检测不到。不同剂量级患者E10A治疗后进行咽拭子的检测,均显阳性,给药第3天后基本未检测到E10A。用Endostatin ELISA试剂盒测定标准品和Endostatin纯化品的斜率和截距都比较接近,因此可以用试剂盒测定由E10A转染细胞后经转录表达的Endostatin蛋白的量,每位受试者血中Endostatin蛋白个体差异较大。
结论
1.各剂量级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各受试者均显示出对E10A良好的耐受性。其中主要的不良事件为:局部反应和发热。与治疗有关的局部反应多为轻微的局部疼痛或肿胀。有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伴有心率增快和-过性血压变化,能自行缓解或予对乙酰氨基酚和物理降温后迅速缓解。
2.重组人内皮抑素腺病毒注射液(E10A)的最大耐受剂量为1×10<12>VP/次,连续两周。推荐Ⅱ期临床试验的剂量为1.0×10<12>VP/次,每周1次,连续4周瘤内注射。
3.初步疗效观察发现E10A在部分肿瘤中(鼻咽癌、乙状结肠癌肝转移、宫颈癌盆腔转移)显示出一定的疗效。
4.采用ELISA法分别对Endostatin水平、V型腺病毒抗体进行测定,对E10A局部注射后:ES的生成水平、清除和相关抗体的生成进行描述。另外采用FQ-PCR测定E10A的拷贝数,描述其在体内的表达状况。
5.结合E10A在体内吸收、转化的研究结果可知,采取每周一次的治疗频率,适当增加用药次数,对受试者的安全性不会造成影响。有必要在进一步的试验中,考虑增加用药次数,或联合其他抗肿瘤治疗,探索更佳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