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严重威胁女性健康。易感基因一直是乳腺癌研究的热点之一,而BRCA1和BRCA2是迄今发现与乳腺癌发生最重要的易感基因,60%的乳腺癌患者体内缺少DBC2基因,是非遗传性乳腺癌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之一。BRCA1基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家族性乳腺癌抑癌基因,位于人类第17号染色体上,由22个编码外显子和2个非编码外显子(外显子1和4)构成,全长约100kb,编码一个由1863个氨基酸组成的多功能区核蛋白。BRCA2基因全基因组DNA长约70kb,其中编码区含有10987bp,定位于13q12-13,包含27个外显子,编码3418个氨基酸。DBC2属于一种抑癌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8p21,全长20.5Kbp,又名Rhobtb2。大量研究证明,乳腺癌是遗传倾向最显著的癌症之一,5%~10%的乳腺癌来自家族遗传,而90~95%为早发性乳腺癌。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BRCA2的基因突变与乳腺癌高度相关,并具有显性遗传特征。在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一旦此基因产生突变,其家族子代中所有成员皆有50%之机会带有此突变基因。有家族性乳腺癌病史的女性,如果携带BRCA1基因突变,在40岁左右发生乳腺癌的概率约为20%。DBC2是一种非典型的Rho GTP酶,其正常功能是预防与肿瘤发生相关的异常细胞增殖。在乳癌细胞株中导入DBC2后可使其生长受抑,然而其在乳腺癌中发生自然突变者未能使肿瘤细胞生长受限。这些发现均表明DBC2在乳腺癌中起了肿瘤抑制基因的作用。目前,早发性乳腺癌(发病年龄低于40岁)越来越多见,特别是我国乳腺癌的发病年龄要比西方人群早10~15岁。本研究选择华东地区早发非家族性乳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对BRCA1/2及DBC2基因的突变情况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其基因多态性和早发性乳腺癌的相关性。【目的】本研究选择华东地区早发非家族性乳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对BRCA1/2及DBC2基因的突变情况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其基因多态性和早发性乳腺癌的相关性。【方法】对象来自于华东地区的45例早发非家族性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40岁)与30例正常人,进行外周血基因组DNA提取。以45例早发性乳腺癌患者为实验组,对报道较多的BRCA1基因的第11外显子的部分及第24外显子、BRCA2基因第11外显子的部分、DBC2基因第5外显子的编码序列进行PCR扩增,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分析上述基因突变情况与乳腺癌发病之间的关系。【结果】(1)45例患者和30例健康人中仅发现在位于第11外显子处有一例错义突变(A>G),其中杂合突变12例,纯合子突变仅发现1例。三种基因型在两组中的分布呈H-W平衡,具有群体代表性;实验组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AA型32例,GA型12例,GG型1例;但在对照组中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AA型30例,GA型0例,GG型0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实验组中有8例DBC2基因第5外显子的7776位碱基上发现了新的错义突变+7776C>T(P.Leu288Phe),突变率为17.78%,对照组中无此突变。经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第5外显子7776位碱基突变率在早发非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高于正常对照组(单侧检验P=0.0128,双侧检验P=0.0371 )。(3)在所有实验及对照组中BRCA1基因的第24外显子、BRCA2基因第11外显子部分编码序列未发现SNP位点,两组突变率无差异性。【结论】(1)45例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中仅发现在位于BRCA1基因的第11外显子3142处有1例错义突变(A>G)。此点突变可能是上海市早发非家族性乳腺癌的突变位点;有可能作为上海早发非家族性乳腺癌高危基因突变位点,从而建立一个乳腺癌易感人群筛选的平台,这将对社会和经济各个方面带来巨大的受益,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确认。(2)乳腺癌患者DBC2基因第5外显子+7776C>T突变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可能是中国单纯早发性乳腺癌特有的突变位点;有可能作为中国早发性乳腺癌高危基因突变位点。(3)我们比较了突变患者与未突变患者的发病年龄,ER、PR、Her-2的携带情况,并未发现差异,可能由于样本量偏小造成,大样本资料的收集有助于突变患者相关疾病信息分布趋势的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