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贫困现象由来已久,在中国,伴随着经济体制市场化转轨和社会结构工业化转型,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陷入贫困状况的居民数量不断增加,许多城市出现了明显的贫困阶层聚居趋势,形成“城市贫困空间”。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北京作为研究对象,从宏观上对北京城市贫困空间的历史演变、现状分布与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典型区域的实地问卷和访谈调研深入了解北京城市贫困空间的微观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北京城市贫困空间的形成机制、影响及其治理对策。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从北京城市贫困空间的历史演变规律可以发现,不同时期影响北京城市贫困空间分布的主导因子存在较大差异。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市空间分化以身份为基础,同时受到制度与宗教的制约;近代北京城市在半殖民地化的社会过程中,出现了商业化、世俗化的社会机制,经济地位则成为空间分化过程的主导因子;现代北京城市贫困空间分布受政策、经济体制、城市化进程等多种因子相互交叉作用,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均衡发展态势逐步演化为以市场为导向的空间贫富分异。(二)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北京城市贫困空间存在“剥夺式”重构现象,即城市贫困空间分布呈现由内城向近郊区,进一步向远郊区县发展的动态化趋势。随着土地、住房的价格导向,许多存在于二环、三环以内以本地贫困人口为主的聚居空间已经逐渐走向消亡:另一方面,以流动人口为主的城区边缘贫困空间也开始从原来的三环、四环逐步走向四环、五环、六环及以外区域。在北京城市贫困空间“剥夺式”重构过程中,贫困阶层在失去优质区位的同时,意味着工作机会、医疗服务、子女教育和公共交通等市民权利被部分剥夺与侵占,有可能导致贫困家庭的交通、就业与生活成本增加,向上流动机会减少。(三)城市贫困空问的形成和存在具有规律性和客观性,它是城市空间不均衡发展的结果,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城市贫困空间的治理应从城市贫困人口本身出发,而当前的城市政策多只针对贫困空间本身进行拆迁改造或环境美化,缺乏以减少贫困人口为目标的保障政策,因而达到的效果往往只是城市贫困在空间上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