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自然界中,大多数生物依靠太阳能通过独特而复杂的生化过程来实现CO2转化,例如自然光合作用能使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随着人口大幅增长,自然光合作用难以满足巨大的能量和食物需求。其原因在于自然光合作用是由几十个生化反应连续组成,该体系复杂、不易控制,所以CO2的光驱动还原转换效率不高。受自然光合作用启发,人工光合作用可利用材料可控构筑原理,实现CO2还原的高效转化。本论文以半导体的光电化学体系模仿自然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界中,大多数生物依靠太阳能通过独特而复杂的生化过程来实现CO2转化,例如自然光合作用能使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随着人口大幅增长,自然光合作用难以满足巨大的能量和食物需求。其原因在于自然光合作用是由几十个生化反应连续组成,该体系复杂、不易控制,所以CO2的光驱动还原转换效率不高。受自然光合作用启发,人工光合作用可利用材料可控构筑原理,实现CO2还原的高效转化。本论文以半导体的光电化学体系模仿自然光合作用,探索该过程中的电荷转移的速控步骤和动力学规律,希望得到相关的认识。我们通过系统的光电化学测试详细地研究了CuBi2O4光电阴极上CO2还原过程中的电荷转移反应速率,分析了CO2还原反应动力学行为,阐明了CuBi2O4材料在光电催化体系中的各种限制因素。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利用氨丙基修饰的非晶SiOx层提高CuBi2O4的电荷分离效率,发现表面正电层对催化CO2还原反应动力学影响不明显。采用恒电位电化学沉积Cu-Bi合金,经旋涂、退火处理制成CuBi2O4薄膜;进一步水解硅氧烷APTES后在CuBi2O4薄膜表面得到具有氨丙基的非晶SiOx层(记为CuBi2O4/APTES)。我们对所制成的薄膜材料进行SEM形貌、XRD结构、XPS表面成分以及Mott-Schottky能带结构和瞬态光电压谱等电荷分离行为分析;对所制备的光电电极的光电CO2还原性能和电化学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利用光强耦合光电流(IMPS)谱、瞬态光电流(TPC)谱、光电化学阻抗(PEIS)谱、光电效率转换(IPCE)谱等光电化学测试对电荷分离、转移和复合进行了详细研究。(2)利用金属有机框架(MOF)结构提高了CuBi2O4光阴极的稳定性,使其表面形成有序结构,催化CO2还原并探究其反应动力学。通过原位生长的方法制备了MOF修饰的CuBi2O4薄膜电极,对比Cu和Bi不同的金属中心所形成的MOF结构,以电子牺牲剂为外标比较了修饰后电荷的分离和转移效率。以瞬态光电流谱、光电化学阻抗谱和光强耦合光电流谱等方法,详细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光电催化CO2还原反应的电荷转移动力学规律。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说明,反应的限速步骤对于电荷转移的机制影响较为明显。通过对CuBi2O4光阴极的非晶二氧化硅层和结晶金属有机框架结构层修饰,研究了表面修饰对于CO2还原的稳定性、动力学反应规律。初步探明CuBi2O4光阴极表面光电催化CO2还原反应的主要瓶颈仍然在于较弱的电荷分离效率,以及较低的表面电荷的累积浓度。我们发现电荷快速、高效转移到电极表面形成高浓度电荷层,对于人工光合作用中CO2还原过程尤为重要。
其他文献
精细化工废水成分复杂,其水质具有高浓度、高色度、高难降解、高难生化、高盐度、高毒性的特点,也叫“六高”废水,处理难度大。目前常用的方法有物理吸附与萃取、高级氧化法与生物降解法,其中高级氧化法因其环境友好性被广泛应用。臭氧是一种具有高氧化性的物质,其氧化机理包括直接氧化与间接氧化过程,但是仅采用臭氧氧化会造成臭氧的利用率低,对有机物的去除具有选择性,使得有机物氧化不彻底,单独采用臭氧氧化后的出水无法
抗生素类药物在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给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危害。抗生素难以在生物体内被完全吸收和降解,残留的抗生素排放入水体中会使微生物产生可水平迁移的抗性基因(ARGs),进一步危害自然环境。本研究针对污水中四环素类抗生素(TCs)难以去除的问题,选择废弃物牡蛎壳作为人工湿地的基质,通过水热-共沉淀法将锌铁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Zn Fe-LDHs)涂覆于牡蛎壳表面,对改性后的
颗粒污泥工艺在生物聚集性、生物活性、污染物去除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被认为是保留生物量的有效手段。但是颗粒污泥的培养涉及环境和微生物交互影响的作用,以进水负荷冲击、营养物浓度降低、空间限制等为代表的饥饿胁迫是一种主要的环境影响因素。因此,颗粒污泥的快速形成以及维持成熟颗粒的稳定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针对污泥的颗粒化问题,以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效应为基础的快速造粒的信号分子
互花米草是一种高度入侵的植物,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已对许多国家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安全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由于互花米草生长在沿海滩涂,进行机械施工的难度大,加上其本身根系发达、抗逆性强、恢复速度快等特点,现存处理方法成本高、起效慢,短期内难以完全清除互花米草,同时易引发环境污染和二次入侵等问题。生物防治,特别是植物的化感抑制作用,作为一种环保有效的方法为防治互花米草的入侵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s,CWs)作为一种新型生态型污水处理工艺,因其运行成本低、结构多样、效果稳定以及生态价值高等优点,在农村地区特别是非点源污染治理方面应用广泛。然而,冬季低温一直是影响CWs大规模应用的关键瓶颈问题之一。低温环境下,大多数污染物降解菌的活性和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受到抑制,此外,低温条件可能会明显降低填料的吸附位点。目前,强化CWs低温运行性能的方法包括接
番茄红素是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中的一种天然色素,主要分布在植物和微生物中,具有抗氧化、抗癌等多种生物学功能。虽然番茄红素的合成途径已经阐明,但途径中各种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报道较少。本研究从噬夏孢欧文氏菌(Pantoea ananatis,P.ananatis)中获得了合成番茄红素相关酶基因crt B、crt E和crt I,密码子优化后人工合成并将其克隆到质粒载体p ET-15b中,构建成重组质粒
纳米酶的诞生推动了诸多领域的发展,例如生物传感领域。由于纳米酶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以及较好的物理化学特性,使其具备了分析传感的基础。构建经济实惠且具有多活性位点的纳米酶成为了纳米材料领域研究的重点。目前所开发的纳米酶已经作为比色探针被广泛应用,但由于其种类有限导致分析传感的选择性受到限制。如果按照需求将纳米酶进行巧妙合理的设计使其实现功能化,则可以提高传感的选择性与灵敏度,从而实现高效的生物传感检测
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是一种天然的海藻多糖,具有资源充裕、安全可降解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在纺织、印染、伤口敷料、食品添加剂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海藻酸钠可与Ca2+、Mg2+等金属离子络合,形成特殊的“蛋盒结构”,从而形成稳定的胶体。利用这一性质,海藻酸钠可用于食品涂膜剂以保持食品的新鲜度。然而,由于海藻酸钠的疏水性较差,在制备食品包装涂层或保鲜膜等食品接触材料中限制了其
天然蓝色素是天然色素中较为稀有的一类,而栀子蓝色素是天然蓝色素的主要来源之一。栀子蓝色素是水溶性色素,具有独特的生理活性和较高的稳定性,广泛的应用于食品着色,织物染色,医疗等领域。栀子果实含有的栀子苷,是一种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可以被β-葡萄糖苷酶水解产生京尼平,京尼平与氨基酸的反应产生栀子蓝。栀子的主要产业为栀子黄的提取纯化,此过程中,栀子苷作为杂质被分离。我国现在栀子蓝的市场价格约是栀子黄的2
细菌感染性伤口通常会受到全身慢性疾患的影响,导致伤口难以愈合,且目前主要依赖于抗生素的治疗,然而抗生素的滥用反而会导致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因此,开发具有优良抑菌效果的同时又能避免产生细菌耐药性的抑菌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纳米酶,如过氧化物酶类(POD)利用活性氧(ROS)介导的广谱抗菌药物取代抗生素作为新型抗菌剂的出现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但仍存在治疗效率低和外源性添加不稳定H2O2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