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学说一出场就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问题不是理论体系自身的逻辑矛盾,而是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作为对“此岸世界”的一种反思对象的问题,是马克思在自己独特的提问方式下产生的。马克思既反对从抽象思辨形而上学出发的“问题的形而上学”,也反对只是从客体的、感性直观出发的旧唯物主义的“问题的实证主义”,而是坚持实践批判或反思的提问方式。马克思提问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及其生活世界,落脚点是变革现存世界实现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独特的实践思维提问方式决定了其问题意识的本质特征,即:实践性、时代性和批判性。马克思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在揭露传统形而上学根本缺陷的基础上,形成了与传统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内在要求——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对传统形而上学的缺陷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实现了相对于旧哲学的根本性转折,它摆脱了旧哲学(既包括旧唯物主义,也包括唯心主义)从纯粹概念出发建立绝对体系的俗套,确立了自己的理论以批判、改造现实为主旨;以理论与实际的动态统一为方向;以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作为马克思主义内在要求的理论联系实际,是指主体能动地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并不是无过程、无中介的,它内在地包含了“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两个相统一的过程、环节。这两个相统一的环节都是在对社会发展中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核心问题的发现、分析与解答中完成的。“问题”成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关节点,“问题化”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环节,“问题求解”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环节。马克思主义克服了传统形而上学中的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片面强调“解释世界”,单纯依靠概念推理“认识世界”的弊端,强调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改造世界”,从而在认识论与历史观中、在整个学说中,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和社会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学说之所以能在今天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从其创立、发展到民族化、全球化,一直保持着强烈的问题意识,时刻以回答时代所提出的重大与核心问题为使命。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出场路径和发展历程是以回答时代核心问题为导向,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发展主旨是以对资本与劳动关系问题的实践批判为主线,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与当代化过程是以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问题为主题。时至今日,全球化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众多的全球性问题变得更加盘根错节,独具当代特征的问题链正绘制着一张张问题谱系。马克思主义要在21世纪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以这些全球性问题为导向,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也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实现文本研究与实践阐发的结合。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更应该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问题为核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